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综合资讯

青海的枸杞和白刺

媒体:青海日报  作者:董得红
专业号:白刺 2021/3/19 21:24:16

在青海高原,被人们称为白刺的植物有许多种,在形态上它们表现为植株呈现白色,全身布满棘刺,而在植物分类上,它们的血缘关系却很远。

青海东部农业区,田野的沟崖、山坡、地塄坎边和干旱的黄土丘陵上,生长着一种被人们称作白刺的灌木。与田野中其它植物相比较,再没有比它更白的植物,白色的枝体上长满棘刺。这种灌木凭借自己身上锐利的刺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黄土高坡上生生不息。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它们作为一种最适应青海高原的野生乡土灌木树种,为高原人守护着家园。

白刺在每年的4月开始发芽展叶,在棘刺间发出披针形的浅绿色叶,6月初盛开淡紫色的漏斗状小花,花落后结出卵形的绿色浆果。那绿色浆果伴随身边的麦苗一起成长,随着田野一天天由绿转黄,白刺果也由绿转红。收割庄稼的农民们,干累了就到塄坎边的白刺旁一坐,随意摘几颗血红色的白刺果扔到嘴里,一股甘甜中略带清苦的滋味渗人心脾,既充饥又解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湟谷地的农村生活依然贫穷,人们都禁锢在那片瘠薄的土地上刨食吃,家家都缺吃少穿,生火做饭的柴禾也只能在自己生存的那片田野里寻取。虽然田野、山坡、树林里,一年四季都有护林守青的人,白刺也在保护之列,人们还是借助黑夜的掩护,把田野里那点所剩无几的白刺灌木偷砍殆尽。

地上的茎砍光了,就挖地下的根。别看白刺地上部分的枝长得弱小,地下的根系庞大而深远,指头般粗细的根,在地下一窜就是好几米。在记忆里,每一根白刺根都挖到一定程度就适可而止了,准确地说是力不从心了,一铁锨砍断扔进背篼里,从来没有人把一根白刺根真正挖完过,那根实在是长得太深太远了,那些白刺们就是依靠这些悠长的根系在干旱的黄土地里吸收水分和养分,顽强地生长着。

在后来从事林业工作的日子里,曾怀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在《青海木本植物志》里查找被祖祖辈辈叫了几千年的白刺,才知道故乡人称为白刺的灌木在植物学上叫北方枸杞。在青海高原,枸杞和白刺在形态上很相似,但在血缘关系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比砍来生火取暖、做饭更重要的价值。

生长在青海高原的枸杞有6种,大部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沙漠中。为了适应干旱的荒漠环境,生长在柴达木的枸杞叶片肥厚,有的叶子几乎成圆柱形,果实为紫黑色,柴达木人管它们叫黑果枸杞。有趣的是,在河湟谷地的田野里,长在洋芋、茄子、辣椒、西红柿和旱烟地边的白刺,都不知道它们都是一个祖宗茄科的后代,枸杞是青海高原上茄科植物中唯一的灌木。

白刺,为何被更多的人叫枸杞,其间有一个遥远的传说。相传战国时,秦国境内香山北麓平原上,有一青年农夫名叫狗子,娶妻杞氏,奉养老母。那时,正值秦吞并六国,倾国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招戌边。十年后狗子戌边回来,路见家乡路人讨吃,饿殍遍地,但见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甚为惊讶。原来,妻采山间红果,与婆母充饥,方免其饿。后邻人闻之争相采食,称谓之“枸杞果”而流传下来。

枸杞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令人长寿。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枸杞茎称为“闲人杖”。当年秦始皇为长生不老费尽心机,宫中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等专用御制处方,都有枸杞的成分。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一使者赴河西公干,见乌发红颜少妇持竹竿追打一位八九十岁老翁。使者责问少妇为何打老人?少妇答曰:他是我曾孙。使者惊奇连问究竟。原来此人没服用祖传仙药,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维艰,鬓发斑白,面如少女的曾祖却已372岁了!而这祖传仙药即是枸杞!从而古往今来,枸杞被奉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良药走进千家万户。

早在晋朝有葛洪其人单用枸杞治疗眼科疾患,唐代孙思邈用枸杞子配药制成补肝丸,治疗肝经虚寒,目暗不明。诗人陆游因视物模糊常吃枸杞治疗而恢复视力,曾写出“雪雯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保寿堂方》中也记载古代猗氏县有位老人坚持食用枸杞,活了一百多岁“行走如飞,发白变黑,齿落更新,阳事强坚”。我国民间中也一直流传着“君行千里,莫食枸杞”的名言,说的是枸杞激发性功能对离家远行的青年男女不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含有32种微量元素,其中铁、锌、锂、硒、锗等使人益寿延年。枸杞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及胶质物,长期食用,可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显著;对糖尿病、肺结核等也有较好疗效;对抗肿瘤、保肝、降压、降血糖以及老年人器官衰退的老化疾病都有很强的改善作用。

在青海高原,枸杞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山川纵横、沃野千里,戈壁漫漫,湖泊星布,高原盆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为枸杞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枸杞在柴达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300余年的人工栽培历史,被誉为“柴杞”。新中国成立后,柴达木枸杞种植和科研得到发展。发源于昆仑山脉的柴达木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等众多河流,洪积形成的土壤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海拔3000~3500米的沙漠戈壁,日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达12摄氏度,为枸杞生长提供了最优越的自然条件。

进入21世纪后,枸杞种植业在柴达木迅速兴起。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柴达木人开始在10个绿洲及周边地区集中连片地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发展枸杞经济林,达到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兼用的目的,目前种植面积达到4.7万公顷。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高原枸杞产业发展的基地。

比起枸杞,生长在柴达木盆地的白刺显得更神奇。在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沙漠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天然白刺。白刺为蒺藜科植物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属,是第三纪孑遗植物。自从300多万年前青海地质进入剧烈动荡的时期,喜马拉雅运动进入大规模快速抬升,干燥程度进一步强化,草原化和荒漠化进一步加剧,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在沙漠中最早形成的耐干旱植物就是白刺、梭梭和柽柳。

白刺是一种旱生、超旱生小灌木,是中亚大陆荒漠地带的典型景观植物。白刺属植物横跨欧亚大陆,分布很广,东起我国的辽宁省,西至西班牙,北临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接阿富汗北部都有分布。分布在地球上的白刺属植物只有12种,中国有8个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北部地区。其中,青海省有三种,毛叶白刺、西伯利亚白刺和唐古特白刺,多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而在省域从最东边的民和到最西边的茫崖,从北祁连到南昆仑,都有三种白刺的影子。

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三种白刺中,最多的是唐古特白刺。唐古特一词,元朝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今蒙古语仍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为唐古特。在青海高原,以唐古特作为植物名称的现象很多,唐古特忍冬、唐古特瑞香、唐古特莨菪等。凡以唐古特为名的植物,大部都为青藏高原特有品种,对高原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长期以来,唐古特白刺作为固沙、治沙、改良盐碱地的神奇植物,深受高原人的喜欢。

唐古特白刺,根系特别发达,在极端干旱时,植株能够“休眠”“假死”,一有适量降雨立即复活,完成新陈代谢。除生态环境严酷对唐古特白刺的生长和繁衍限制外,人类无节制的砍伐使白刺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柴达木开发初期,和柽柳、梭梭一样,白刺也遭到大肆砍伐,许多被白刺根固定的沙包变成流沙。今天,柴达木人已意识到保护和种植唐古特白刺,是改变“沙进人退”局面,改善盐碱土地的有效途径。

唐古特白刺除作为固沙、治沙、改良盐碱地外,在医疗健康方面也具有神奇的疗效。唐古特白刺因生长在氧气稀薄、高强度辐射、温差特别大的恶劣环境中,所以具有极高的耐缺氧、抗辐射活性物质。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多糖类等丰富的营养活性成分。尤其是氨基酸,在果汁冻干粉中的含量高达10%左右,且为游离氨基酸,极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生长在高原上的枸杞和白刺虽然浑身长满棘刺,但它们却浑身是宝,确确实实是对高原人有很大益处和贡献的灌木。

阅读 101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