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青海湖畔的中华对角羚

媒体:人与自然 (2002.第二期)  作者:赵久莲
专业号:普氏原羚 2022/2/7 15:02:37

中华对角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羚羊类动物,它是中国独有的物种,现只分布在海拔3400米的青海湖滨草原地带。青海民间俗称黄羊、滩黄羊、滩原羚,它的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英文学名: Przewalski'sGazelle,国际上通称普氏原羚。它是动物界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性机敏,一旦受到惊吓,奔跑起来前后肢并在一起,两只后腿用力向后蹬,身体跃入空中,就像一支离弦的箭,优美的跳跃式起伏,着地时后撑的的姿态,臀部竖起的白毛令人格外醒目,它每小时可达80千米,它们一般不会到更高的山峦或纯戈壁地带活动。

20190125 课件006 - 副本

摄影: 葛玉修

                                     ・ 精 灵 ・

中华对角羚体长约1米,高约50厘米,黑唇,颌下、腹部、臀部、四肢内侧覆雪白毛发。夏季通体棕黄,秋冬换毛后,色变浅呈沙黄或乳白色。成年的雌羚重约23公斤,雌性不具角。成年的雄羚重约27公斤,雄羚有一对帅气的环棱硬质黑犄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鹅喉羚羊角不同,也与蒙古原羚、高鼻羚羊、藏原羚、藏羚羊有明显的区别。

6V5A2716

摄影: 葛玉修

初来乍到(刚出生两个小时的对角羚)   葛玉修摄_副本 - 副本

摄影: 葛玉修

中华对角羚的身影,曾活跃在青海、西藏、内蒙、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到了20世纪90年代,青海湖畔成为它们唯一的栖息地,现仅有两三百只存世。散居在环青海湖周围的12个分布区, 分别是共和县的元者、湖东、哇玉、然去乎、海晏县的克图、沙岛、甘子河、塔列宣果、 刚察县的哈尔盖和鸟岛以及天峻县的生格和快尔玛等地。种群数量不及大熊猫的六分之一,濒临灭绝。但在并不遥远的20世纪50年代,仅青海湖南岸就生着成千上万只中华对角羚。共和盆地的山坡河道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对遗弃的小羚羊,牧人就用牛奶喂养它,牧人的脚步走到那里,它就会跟到那里牧人的经筒在风中转动,系在小羚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等它长大了,遇到黄羊群,牧人就放归它。

可是,短短几十年,中华对角羚的数量为何断崖式下降?根源还在于我们人类的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小半个世纪的盗猎行为、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因素、人口增加等,让中华对角羚种群遭受重创,数量不断减少。1989年中国将中华对角羚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9年中国濒危兽类红皮书中也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是我国急需拯救的15种野生动物之一,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级;《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列入首位濒危羊类物种。

对角羚1

摄影: 葛玉修

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颗蓝宝石。藏语叫“措温布”,意即青色的湖泊,蒙古语称之为“库库诺尔” 意为“蓝色的海洋”。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千米,环湖周长360多千米。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是断层陷落形成,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祁连山脉的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些山脉的海拔都在3600~5000米之间。青海湖流域属青藏高原生物区系,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之一,对于丰富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调节西北地区气候、保持水源涵养、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青海湖流域的自然植被有灌木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五大类型,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高寒沼泽化草甸为主。植物成分复杂,植物种类较多,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菌类、藻类和地衣等种类。中华对角羚是湖滨草原特殊地带的代表物种,也许,它的迁移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密切的关系。在湖滨与草原的交错地带,它是一个拥有自己亚种的独立的种群,是一种较典型的小型精饲型反刍动物。它栖息于有麻黄、芨芨草、苔草、沙鞭、狼毒和蒿属等植被类型的沙丘、缓坡和山间,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少食多餐,耐旱力强。

中华对角羚在非繁殖季节同性聚群,夏季一般数只或十多只,冬季每群可达30只以上,逐水草迁徙。它们的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每年12月至翌年1月是发情交配期,雌雄合群形成大的繁殖群体。雄性有争偶现象,但争斗并不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20多只雌羚羊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另觅新欢,有时也会有一雄一雌的“同居”现象。

产仔期间群体会暂时解散,雄羚结成小的团体或单独活动,不哺育幼羚。雌羚则单独到山凹的灌木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雌羚7月产羔,每胎产1仔,偶有2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

黄剑平_MG_7634中华对角羚

摄影: 黄剑平

1 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肖像

                                    摄影: 葛玉修

                                ・ 过 往・

生活在青海湖畔的这种古老的小羚羊,国际上称之为“普氏原羚”,它是历经坎坷的“高原精灵”。1872年,一支由俄国军人组成的队伍,从北京德门出发,前往青藏高原考察。这是沙皇政府授意,沙俄陆军部下达指令,由沙俄军官尼古拉・普热瓦斯基带队,是为将来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搜集情报。这支考察队,在“乌苏里旅行”期间,探清了进兵中国和朝鲜边境的路线;在四次“中亚旅行”期间窃取了大量有关中国政治、军事、民族等方面的情报。

骑着骆驼和马匹的考察队伍,衣裳褴褛、尘土满身地走过了蒙古高原,穿过了河西走廊。来到藏高原,这是普热瓦斯基一生的梦想。他们一边查勘道路,一边测绘地图。漫漫长路,由于没有携带足够的口粮,沿途疯狂猎杀野生动物,以此来作为考察队的食物补给。

黄剑平_MG_7800中华对角羚

摄影:黄剑平

黄剑平_MG_7545中华对角羚

摄影:黄剑平

IMG_0180_副本

                                         摄影: 葛玉修

一年后,普热瓦斯基采集到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130张兽皮和头骨标本、230种近千只鸟类标本、10种爬行动物的70个标本、11种鱼类标本和3000多种昆虫标本。他用马车将这些标本运回圣彼得堡,送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极大丰富了俄国的动植物标本收藏,但也造成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

                                    ・ 学 名 ・

曾获得绿色年度中国人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拍到这种高原精灵照片的葛玉修。他坚持认为这种高原羚羊为“中华对角羚”。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的图片。

1995年,摄影师听说这种高原精灵只分布在青海湖周边,仅存不到300只。他查看了很多资料,没有照片,唯一的一张图是手工绘制的,下面的文字记载为普氏原羚。

1997年11月下旬,摄影师去青海湖拍摄天鹅,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奔驰。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大喊:“普氏原羚”,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下来。后经专家认定,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在图片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拍摄到这种高原羚羊的照片。

躲避

摄影: 葛玉修

摄影师起早贪黑蹲坑守候,拍到的图片也越来越好,他甚至拍到了这些可爱的精灵求偶、交配、跳跃、直立、奔跑的照片。但是,当他看了《普热瓦斯基传记》,知道了普氏原羚名称的来历后,葛玉修觉得,历史贯穿草原的山河岁月,中国特有的物种冠以外国的名字,这是一种悲哀!如果说黄羊或滩黄羊,是青海人呼唤它的乳名,它还应该有个代表中国的学名,普氏原鱼不也早已被“青海湖裸鲤”取代了吗?

2004年8月,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考虑到这种高原羚羊根植在中国土地上的身份,以及雄性长着一双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作者撰文写下:“看它的角非常对称,是羚羊里边长得最漂亮的一种。所以我叫它中华对角羚。”从此,这种青海湖边独有的高原精灵,有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葛玉修自费制作了展版,奔走呼吁保护,在“青海青”网站开展“拯救中华对角羚” 宣传签名活动。葛玉修的这些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

2006年,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组委会,将中华对角羚确定为“环湖赛”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

                                   ・保  护・

伴随人类的现代文明,房屋、公路、铁路、围栏的修建,使得中华对角羚栖息地不断缩小,这不仅让它们更容易受到狼群等的攻击,也遭遇到了新的“杀手”,即牧场的隐形挤压,使其种群间的迁移和基因交流受阻,导致近亲繁殖,种族退化。

与此同时,国家等层面都开始了对中华对角羚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002年前后民间枪支上缴,盗猎得到遏制、拆除或降低网围栏、打通迁徙通道、补饲补水、救治和繁育等。从2007年开始,一个个“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畔建立。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状况有了起色,2008年增加到1000多只,IUCN将其由“极危”下调为“濒危”。

随着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上升,原来青海湖鸟岛面积达10多平方千米的沙滩,仅剩下一些沙丘出露

水面,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修建的繁育中心沉入了水下。但是,中华对角羚故土难离,仍然生活在这片

沙地上。临近的布哈河上游,中华对角羚栖息地附近没有沙滩,它们一样也生存得很好,冬日在山洼

避风处晒太阳,夏日在灌木丛遮荫处闭目养神。

青海湖东岸,碧水连着青草,青草连着一片面积达203平方千米的沙漠,人迹罕至。面对人类活动的挤压,中华对角羚也有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匿在湖畔宽阔的沙漠,这条独特的地理景观带,成了庇护它们的家园。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它们就悄悄来到草地,咀嚼牧草,舔食雨露。当牧人赶着牛羊群走近,它们就会迅速离开草地,躲进沙漠慢慢地反刍食物。夕阳落山,草原宁静,它们从沙漠中走出,又在草地上觅食。

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华对角羚有了14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2700多只,青海湖南岸的保护站内,也有15只中华对角羚宝宝出生了。湖水在阳光下静静地闪烁,我和这些美丽而古老的高原精灵一起生活在青海湖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

风吹过青海湖,草原绿草如荫。那一只只中华对角羚生命如诗,跃过浅滩沙坡,奔驰在山水之间。青藏高原是无数人向往的彼岸家园,如果有一天,在青海湖畔,你和这些高原精灵遥遥相望,请用它的名字呼唤“中华对角羚!”

行走在青海湖畔游牧世界的中华对角羚,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丰盈人类的心灵……

_V5A0013

摄影: 葛玉修

阅读 267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