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4月19日会议纪要】首届全健康真菌病防控策略研讨会第十一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第六届.

媒体:原创  作者:中国菌物学会
专业号:中国菌物学会 2024/4/24 14:57:00

【4月19日会议纪要】首届全健康真菌病防控策略研讨会第十一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第六届ECIFIG技能培训班顺利召开

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之称,我们在此相约了一场真菌防控的盛会。2024年4月19日,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菌物学会菌物组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承办的“首届全健康真菌病防控策略研讨会第十一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暨第六届ECIFIG技能培训班”,在合肥如期召开。

开幕式

4月19日上午,开幕式由安徽省立医院戚应杰教授主持。大会共同主席安徽省立医院马筱玲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陈昌斌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宁宁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各位大会主席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们表示,本次大会以“全面认识、科学防控、合作共赢”为主题,聚焦于真菌病原体的诊断、治疗和“全健康(One Health)”真菌病防控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力争推动“全健康”背景下的真菌病防控领域的发展。最后,五位教授一同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Session 2:真菌病基础研究前沿

上半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陈昌斌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刘青松教授担任主持

王四宝 《病原真菌与昆虫攻防互作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四宝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其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真菌与昆虫互作领域的最新成果。王四宝教授课题组发现了组蛋白修饰介导的ASH-PEX16通路调控过氧化物酶体生成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过氧化物酶体-脂滴协作调控脂滴降解产生膨压的机制,为病原真菌附着胞介导的侵染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增强生防真菌的杀虫效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王四宝教授课题组发现真菌分泌的bba-milR1能够作为效应分子靶向昆虫的spz4,实施跨界抑制蚊虫免疫的新机制,为研发高效真菌杀虫剂提供新思路。同时,蚊虫的miRNA let-7和miR-100可进入真菌细胞内,并增强蚊虫对真菌感染的抗性。该项基于跨界RNAi的成果,开辟并发展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策略改良生防真菌的新方法。

王成树 《虫草真菌的遗传与代谢》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虫草真菌遗传代谢的历史与未来。虫草既非虫,也非草,而是真菌感染昆虫或蜘蛛后形成的菌虫复合体。在我国,野生虫草因其稀有的数量而价格昂贵,且自古以来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王成树教授课题组共测序并解析了100多种/菌株的广义虫草真菌基因组数据,其中冬虫夏草基因组约120Mb,但蛋白编码基因却相对较少,提示其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沉默的假基因。基因组亲缘关系分析显示,昆虫真菌与植物真菌相近。虫草的繁殖方式包括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其多样的生殖方式保证了虫草真菌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王成树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虫草真菌基因组中并没有已知的真菌毒素编码基因。最后,王成树教授介绍了虫草活性成分代谢物,并以环孢霉素、Cordycepin、喷司他丁、oosporein为例解析了其生物代谢通路机制。

陆玲 《烟曲霉获得性耐药菌株的产生机制和耐药特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陆玲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她在烟曲霉领域深耕多年的成果与领悟。陆玲教授课题组在新的烟曲霉药靶和研制新的药物方面进行了探索,共挖掘到了约786个烟曲霉中共有而宿主中缺乏的已有注释信息的蛋白质,这些潜在的药靶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根据烟曲霉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样性分析,发现烟曲霉主要分成两个支系,其群体内部存在复杂的重组现象,环境株和临床株之间没有显著的亲缘差异。药物靶酶(Cyp51A) 的突变株同种类型呈现聚集分布,某些支系可以在国家内建立本地流行。烟曲霉药物易感菌株中可以分离到不同类型的耐药菌株,突变是随机发生的。长期唑类药物处理可以获得不同类型CYP51A突变株和非CYP51A突变株。分离产生的耐药株确实存在有代谢活力生长竞争力下降,可能决定其流行和传播能力。最后,陆玲教授介绍,连续用药(农药或者临床)可以富集多种类型non-CYP51A突变耐药株,由于其代谢力下降暂时没有流行需要关注代谢活力生长竞争力没有下降甚至提高,可能将决定其流行和传播能力。

王琳淇 《真菌遗传耐药与表型耐药》

真菌感染面临病死率高和耐药问题严重等临床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教授围绕为何环境来源的真菌能够感染人类这一中心问题,在环境适应策略构成治病、耐药、毒力进化的生物学基础领域进行了系列研究。王琳淇教授表明,表型耐药(即非遗传耐药)被认为是抗菌治疗失败的关键原因,其包括了由代谢活跃细胞介导的药物耐受和由休眠细胞介导的药物持留。王琳淇教授课题组系统评价了两性霉素B耐受的关键宿主代谢产物,发现葡萄糖可显著降低两性霉素B对隐球菌的杀菌效率,葡萄糖是介导脑依赖性药物耐受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Mig1是介导葡萄糖依赖药物耐受的核心转录因子,且金担子素增强了两性霉素B对耐受细胞的清除,二者联用可显著提升隐球菌脑膜炎的治愈率。此外,王琳淇教授团队在隐球菌肺部感染中鉴定并分离出持留菌,并发现麦角硫因可促进体内持留菌形成,抗抑郁药舍曲林可有效清除两性霉素B持留菌。最后,王琳淇教授介绍了新发现的病原真菌河道红冬孢锁掷孢菌的药敏、毒力的温度驱动特征。

下半场由安徽省立医院马筱玲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程教授担任主持

刘宁宁 《真菌感染与癌症发展》

我们的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扮演什么角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宁宁教授展示了与人体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真菌图谱,并重点聚焦于与癌症发展相关的真菌感染,按照时间线介绍了瘤内微生物研究史。刘教授还具体介绍了其团队在真菌与免疫、真菌病原体和真菌与微生态三个方面取得的重要学术成绩,阐明了真菌感染增强MDSCs细胞募集和活化促进肺腺癌发展的机制,揭示了调控真菌感染的受体蛋白Pho84和细胞内靶点CCNH蛋白,并解析了真菌与多届微生物组相互作用促进癌症发展的机制。

喻其林 《纳米技术在白念珠菌防治中的作用》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喻其林教授紧紧围绕“one health”主题理念详细介绍了各种真菌病原体在环境、动物和人类中引起的严重感染,并表明抗真菌疫苗和药物研发面临着许多重要挑战。喻其林教授提出可依据苔藓共生微生物资源库发掘抗真菌生物资源,并且重点介绍了白念珠菌纳米疫苗的设计和药物研发与应用,指出了不同类型真菌疫苗包括真菌减毒疫苗、真菌灭活疫苗、真菌提取物、蛋白及多肽类疫苗、多糖类疫苗和核酸疫苗的优缺点,阐述了真菌疫苗推广应用的主要挑战。最后,喻教授表示,新型抗真菌生物资源的发掘将为抗真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白念珠菌纳米疫苗能够显著提升机体免疫防御能力,白念珠菌纳米药物为新型抗真菌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廖国建 《靶向病原真菌硫代谢的抗真菌药物药靶标研究》

全世界浅部+深部真菌感染人数达到17亿,每年导致死亡人数为250万以上,病原真菌抗生素耐药日益严重。为开发抗真菌药物,西南大学药学院廖国建教授课题组围绕新颖抗真菌活性小分子、抗真菌药物新靶点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新机制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廖国建教授针对重要人类病原真菌新型隐球菌分别介绍了两个抗真菌药物新靶点:新型隐球菌Prp8内含肽和新型隐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最后,廖教授表示新型隐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是致病必需基因,半胱氨酸合成酶抑制剂有望控制隐球菌脑部感染,且核心转录因子Cys3调控大量硫代谢过程,靶向Cys3的抑制剂有望清除新生隐球菌感染。

韩丽 《AIGC环境下的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Mycology编辑部韩丽教授从如何撰写英文科研文章、撰写SCI论文的AI工具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杂志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经验。在撰写论文时,要有明确的目标,确保传达具有意义的信息,运用逻辑思维组织观点。韩丽教授表示,要接受写作对每个人都具有挑战性的事实,优雅而具有风格的写作需要多次修改。不同研究领域和期刊对于论文的具体结构要求有所区别,韩教授介绍了Mycology期刊论文的核心章节和推荐的写作顺序。目前,部分研究尝试让AI工具参与学术写作过程,优化论文并提高写作质量。为此,韩教授指出在使用AI协助学术写作过程中作者应注意语境分析、表达准确度、文化敏感度和学术伦理等方面问题。最后,韩教授表示Mycology期刊发展至今已有14个年头,是一本有历史/有积淀/有传承的期刊,期刊未来发展,将从学术质量和期刊影响力两个方面入手,努力成为质量过硬,数据优秀,影响力广泛的,国际真菌学领域的综合性顶尖期刊。

Session3:WHO FPPL解读与践行

下午的上半场会议由安徽省立医院鲁怀伟教授和江西省人民医院陈会教授主持

陈敏 中国赛多孢霉感染的分子流行病特征

上海长征医院的陈敏教授从分类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中国赛多孢霉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赛多孢霉感染是由赛多孢霉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根据WHO发布的重点真菌病原体清单(FPPO),赛多孢霉属被归类为中等优先级。以往所称的假阿利什霉及赛多孢霉目前均统称为赛多孢霉。赛多孢霉为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环境中,在引起肺部真菌感染中,赛多孢霉居第二位,仅次于烟曲霉。赛多孢霉常引起免疫抑制人群(移植、化疗等)的感染,进而导致较差的预后;在健康人群中,其引起的感染多为局部性,如角膜感染及皮肤外伤感染等。此外,陈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对赛多孢霉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探究较少,且对赛多孢霉的研究涉及测序的也较少,容易引起遗传背景认知偏差。而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如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将为我们更好的研究赛多孢霉提供便利。陈教授对我国大陆赛多孢霉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指出,赛多孢霉感染无明显地域性,检出率逐年上升,而感染人群以中年男性为主,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肺、眼及颅内,常为单器官感染,较少累计多器官。分离自中国的临床菌株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以波氏赛多孢为主,伏立康唑是治疗赛多孢霉的最佳药物。

徐和平 耳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徐和平教授通过分享一例耳念珠菌感染的案例指出耳念珠菌在感染届的重要地位,并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感染防控等方面介绍了耳念珠菌;随后,徐教授介绍了耳念珠菌的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生化鉴定、质谱鉴定、分子生物学、T2MR以及血清学方法,并指出耳念珠菌与希木龙念珠菌菌落形态、镜下形态、致病性及耐药机制方面的不同;此外,徐教授解释了耳念珠菌药敏折点及ECV值,并阐述了耳念珠菌药敏试验耐药机制;最后,陈教授呼吁耳念珠菌的诊断路径应参考我国《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与《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并总结了不同部位的耳念珠菌感染的用药策略。

康海全 肺曲霉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海全教授主要为我们价绍了肺曲霉病的临床定义、易感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康教授首先表示肺曲霉病感染与宿主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超敏反应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免疫抑制状态下易感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其次康教授介绍了IPA的诊断方法,影像学方法可以见到由于肺曲霉孢子吸入引起下呼吸道和肺部影像发生的各样改变,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曲霉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含实验室培养、质谱仪鉴定、PCR、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联合G试验和GM试验;在治疗上,康教授表示伏立康唑和艾沙康唑在肺曲霉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肺曲霉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随后康教授针对不同科室,不同标本来源,不同病情患者如何选择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疗做了具体分析;最后康教授还对如何建设合格的高标准真菌实验室,做了经验分享,呼吁我们重视真菌实验室建设力争把真菌实验室打造成为区域标杆,把真菌检测做得更好。

陈杏春 毛霉目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陈杏春教授通过分享一例临床白血病儿童“鼻眶脑”型毛霉病病例,从实验室检测毛霉目真菌病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毛霉目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检测、显微镜检查、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随后,陈教授从毛霉目真菌的分类学、形态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和临床表现等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不同毛霉目真菌的区别鉴定,包括小克银汉霉和共头霉的区别鉴定、横梗霉和鳞质霉的区别鉴定;最后,陈教授引用一例多变鳞质霉引起的创伤后毛霉病临床病例,生动形象的概述了诱发毛霉目真菌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烧伤和创伤)和临床常见毛霉病类型(鼻-眶-脑毛霉病、肺毛霉病和皮肤毛霉病等)。陈教授指出毛霉目真菌病已成为中国临床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目前对该病原了解不足,仍需微生物人员更加深入的研究。

下午的下半场会议由南京鼓楼医院张燕教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陈杏春教授主持

周春妹 组织胞浆菌病实验室诊断和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春妹教授围绕组织胞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及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为我们展开了详细介绍。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其能够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并随之通过肺门、纵隔淋巴结,到达肝脾形成结节。最常累及部位为肺,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可形成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感染者的症状及预后与感染时的生理状态、免疫功能高低、吸入孢子数量及菌株的毒力有关,其中90%~95%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能够不治而愈。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吸入含有荚膜组织胞浆菌的气溶胶。目前,组织胞浆菌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国家,尤其是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而在中国,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十年病例分布向南方扩展。随后,周教授为我们讲述临床实验室组织胞浆菌的检测方式,包括了涂片鉴定、培养鉴定、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和分子技术检测(mNGS和DNA探针)等。周教授指出,目前两性霉素B是重度肺炎或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最后,周教授分享了一例典型的组织胞浆病病例,重点强调了组织胞浆菌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性,指出组织胞浆病的检测道路仍任重道远,需每一位微生物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鹿秀海 眼部真菌感染检测与临床治疗

山东省眼科医院鹿秀海教授带来了题为《眼部真菌的检测与临床治疗》的报道。真菌角膜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中国占到感染性角膜病的50%~60%,目前已知70多种真菌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在我国以镰刀菌和曲霉为主,占到全部致病真菌的71.7%~82.1%。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角膜刮片的典型形态可以快速鉴定菌属,良好的取材是获得可靠检验结果的前提;床旁接种可保证组织新鲜,大大提高了体外培养的阳性率。刺盘孢、节镰孢、枝顶孢、帚枝霉、轮枝孢、多隔镰刀菌与镰刀菌形态相似,应根据其生长特性、宏观及微观形态学特征加以鉴别。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体征表现为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免疫环、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鹿教授指出临床医生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可能保住光明。

吴文娟 WHO FPPL解读、拓展与临床应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对WHO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WHO FPPL)进行了解读,介绍了WHO FPPL的出台背景、优先级评定机制、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和全球策略,同时也介绍了WHO FPPL中真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及临床治疗策略。吴教授结合一例马尔尼菲蓝状菌合并屎肠球菌播散性血流感染的临床应用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制约,目前更加需要整合微生物检测技术改善临床诊断。吴教授最后指出,多学科合作构建感染病的诊断管理体系,遵循“针对恰当患者(right patient),在恰当时间(right time)、开展恰当的检测(right test)、进行恰当的报告(right reporting)和恰当的解读(right interpretation)”的5R原则,构建合理的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DS体系。

郭建 中国无绿藻病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郭建教授围绕无绿藻的分布、分类及其致病方式带来了精彩的讲述。郭教授首先以一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引入了无绿藻病的概念。无绿藻是一种酵母样、缺乏叶绿素的微藻,广泛存在于污水、土壤、植物、生牛奶及动物身上,可以定植于人类的指甲、皮肤、呼吸及消化道等。无绿藻目前有18个种,其中小型无绿藻是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964年首例报道人感染中型无绿藻,1968年首次报道人感染小型无绿藻,1974年首例报道人血流播散型感染小型无绿藻,随后几十年的报道多数为皮肤感染,少数为播散性,2010年后每年十几例报道。目前,中国报道的无绿藻感染病例为31例。郭教授指出,当前对无绿藻临床分离株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致病菌和环境菌之间的根本区别我们仍知之甚少。为了研究无绿藻的进化及致病性,郭教授团队对不同形态的小型无绿藻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他们在绿藻中的系统发育,并鉴定了可能与致病性有关的基因,同时通过毒力试验及感染模型对无绿藻的毒力进行验证。郭教授最后强调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避免对无绿藻病的漏诊。

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今日内容精彩纷呈,各位学员收获颇丰,期待明日的学术盛宴。

会议精彩瞬间

阅读 19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