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20年1000条,“网红活化石”扬子鳄的野外种群复壮路

媒体:潮新闻  作者:季建荣 王嘉楠
专业号:扬子鳄 2023/11/4 20:43:5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季建荣 王嘉楠

安徽宣城红星水库边,几条扬子鳄趴在岸上,看上去呆萌慵懒极了。“爱吃雪米饼”、”被大鹅追着跑“、“围观老奶奶洗菜洗衣服”……今年以来,扬子鳄一次次登上各大平台,其呆萌、可爱、怯生的表现也不断刷新人们对鳄类认知。

它是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活化石”。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影响,野外种群数量曾一度不足120条。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在宣城市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并在此后40年内成功实现了扬子鳄规模化人工繁育——特别是从2003年安徽省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开启试验性野外放归,到如今2023年野生扬子鳄频频走红全网,这项工作已坚持了整20年。

同时,在坊间,习惯了人鳄长期和谐共存的村民们,同样在为了扬子鳄种群的恢复而努力,一任接着一任为守护“活化石”而奔走。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人与鳄的“边界感”

今年以来,动不动就有关于人鳄互动的视频火上热搜。其中流传最广的一条,是今年6月份,一位老奶奶在水塘边洗衣服时,用洗衣棍子轻轻敲打游过来“捣乱”的扬子鳄的视频,就发生在安徽宣城泾县昌桥乡中桥村,这里也是保护区中桥片区范围。

“我们这里就是保护区,扬子鳄很常见,像她们这个年纪的老人,从小就见过野生扬子鳄,所以更加不怕了。”说起视频里的内容,中桥村党总支书记赵文建乐呵呵地告诉潮新闻记者,诸如视频中人鳄和谐的场景,在中桥村并不新鲜。

自古以来,中桥村范围内就有野生扬子鳄分布,“听村里老人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野生的很多,后来慢慢少了,现在随着野外放归的数量增加,我们村范围内已经有140多条。”

设立围栏避免人鳄互相干扰。受访者供图

随着扬子鳄种群数量的壮大,村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人鳄之间互相干扰,比如在村民洗刷使用较为频繁的10个水域分别设置了围栏,把埠头周边约25平方米的范围圈出供村民使用,其他区域则留给扬子鳄。

与中桥村相邻的泉水村,也历来是扬子鳄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泉水村党总支书记叶周亮表示,村里绝大部分村民对扬子鳄都是爱护有加,“如果谁家宰杀家禽家畜,就会把一些内脏、边角料放到水塘边上,给扬子鳄改善一下伙食。扬子鳄性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家也都习惯了与扬子鳄和谐相处。”

野外扬子鳄调查监测 受访者供图

当然,性格温顺并不意味着就不“搞破坏”。

赵文建和叶周亮均表示,有时候扬子鳄也会将水塘边的鸭子等家禽作为捕食目标;亦或者,它闯进农田里,对农作物造成损坏,“村民有时候也懊恼的,但你说真的要对扬子鳄动手,肯定不会,都有这个觉悟。对于扬子鳄造成的损失,我们也通过政府统一购买保险等形式,尽量给予合理补偿。”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蒋宣清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保护区内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在为扬子鳄种群保护做贡献,“不去伤害就是最好的保护。”

放归野外的扬子鳄。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23本扬子鳄巡护日记背后的传承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共分为8个片区,这8个片区都是扬子鳄的原生地和适宜的栖息地,同时大多数也是居民的居住地,所以不光是中桥村和泉水村,很多地方,人与鳄长期共存的局面一直存在。因此,护鳄,也在这几十年里,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共识。

家住在安徽宣城周王镇红洋村张村组的84岁老人佘世珍,是最早参与扬子鳄义务巡护的村民之一。

她告诉潮新闻记者,1982年,自己家门口的红星水库以及周边的56平方公里都被划入保护区红星片区范围。深知保护扬子鳄重要性的她和丈夫两人,此后就主动承担起了巡护任务,无论刮风下雨,夫妻俩都会到水库及周边去走走看看。

扬子鳄巡护日记。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佘世珍记得,在一次例行巡护时,看到有几个小青年在保护区一水塘里“电鱼”,深怕扬子鳄受到伤害的她赶忙上去制止,但不料对方却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佘世珍脱掉鞋子直接跳到水塘里,看到她“不要命”的做法,几个小青年才悻悻离去。

在几十年的巡护中,佘世珍的丈夫还有个习惯——就是把每天巡护的情况,记录在自制日记本上。

2005年,佘世珍的丈夫去世,留下了23本厚厚的扬子鳄巡护日记。每本日记上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扬子鳄的活动时间、发现鳄数、天气状况、鸣叫情况等信息。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他(丈夫)希望我们能一代接着一代守护这些‘活化石’。”此后的10多年里,佘世珍依然如往常一样,一遍又一遍的踏上巡护扬子鳄的路。直到2018年,年迈的她才将巡护任务传到大儿子张宏华手中。

如今,佘世珍仍会隔三差五的和儿子一起到红星水库边走走,看看那些陪伴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和儿子聊聊以前护鳄的故事。

“90后”张晟是保护区长乐片区的一名巡护员。

在社交平台上,张晟称自己是第三代“守鳄人”,“爷爷义务守护了扬子鳄40年,2019年,爷爷去世前,把守护扬子鳄的重任传到了我手中,我喜欢这份工作,也不想辜负爷爷的重托。”

闲暇之余,张晟还会拍摄一些与扬子鳄有关的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以此来让更多人了解扬子鳄,保护扬子鳄。

保护区红星片区。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野外放归20年

作为中国特有的鳄鱼,扬子鳄从恐龙时代生存至今,是生物“活化石”,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上世纪中期开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仅存的种群基本集中在安徽南部和邻近浙江很有限的区域。为了拯救扬子鳄种群,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安徽省于1979年在宣城市成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并先后从野外捕捉212条成鳄进行人工圈养繁殖。截至目前,保护区人工养殖的扬子鳄数量已有一万余条。

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受访者供图

2003年安徽省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扬子鳄,开启了试验性野外放归,至2018年共14次累计试验性放归108条;2019年,在总结试验性放归的基础上,安徽省正式启动5年放归1500条的规模化放归计划。

蒋宣清介绍,扬子鳄放归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我们会对适龄鳄进行DNA遗传背景分析,筛选体格健壮、亲缘关系较远个体,放到野化训练基地,通过训练达到放归要求的,我们才会将其放归。”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2023年5月22日,安徽省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安徽省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稳定在1000条(不含2023年放归鳄)以上。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显示了野外种群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孝兵接受采访时表示,扬子鳄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只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本手段,通过野外放归让扬子鳄在野外复壮种群,在自然生态里发挥作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野外发现扬子鳄蛋。吴孝兵 摄

吴孝兵认为,持续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工作,除了加强对扬子鳄野外种群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做好科普宣传外,还要加强栖息地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栖息地的质量,同时还要研究和制定相关的生态补偿措施,进一步促进保护区人鳄和谐的新局面。

蒋宣清同样表示,做好栖息地修复将成为保护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扬子鳄这个物种摆脱极危困境,能够自然繁衍存续下去。”

阅读 32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