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你选择如何度过?
是在空调房里抱着西瓜大快朵颐,还是结伴出游、醉心美景?
有这样一群学子,在7月初顶着炎炎烈日,跋涉一千多公里,奔向茫茫荒漠,来到了位于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
他们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绿色驼铃”团队。巡查围栏,制作沙障,策划课程,体验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他们为荒漠化的防护治理、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01
缘起
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同学们来讲,若提起内蒙,他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广袤草原,亦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壮丽风光。
但是,内蒙古也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风大沙多,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 内蒙古地区的恶劣天气
怀揣着一颗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2016年“绿色驼铃”实践团队就与SEE基金会取得联系,来到了阿拉善盟左旗巴彦浩特。
自此,他们便与SEE“一亿棵梭梭”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驼铃声声响,绿色遍地生。7年来,“绿色驼铃”实践团队与“一亿棵梭梭”项目相伴成长,携手同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共同为实现沙漠与绿洲和谐共生的愿景而努力。
02
初遇
从乌海市到基地的途中,车子一路向前飞驰,也承载着“绿色驼铃”13名队员对沙漠的向往和好奇。
抵达基地下车,黄沙漫漫,浩浩渺渺,大家看见了风的形状,听到了沙的不羁。
大部分队员都是第一次来到沙漠,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冲击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隐隐的担忧:我们能否在基地顺利度过满是沙的五日?
有不少成员回忆道:“脚实实在在地踩在沙子上,软乎的感觉自脚底刺激至大脑,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梦,那个一望无际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就在我的眼前。”
▲ “绿色驼铃”实践团队到达治沙示范基地
“一亿棵梭梭”项目工作人员朱德军的热情欢迎,让他们的担忧随之消退。
欣喜地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弟弟妹妹,朱德军除了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希望他们的到来,能为这片沙漠增添别样活力,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一亿棵梭梭”工作人员欢迎“绿色驼铃”实践团队
03
相识
经过简单的休整,在项目工作人员谢军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基地周边认识沙生植物。
远望,沙海广袤,磅礴无边,这恢宏的气势倒使得队员们一颗颗激动的心随之沉静下来。他们俯下身,看向脚下的沙地。
▲ 工作人员给队员们介绍锦鸡儿(左)、花棒(右)
“沙漠姑娘”花棒,埋伏着不断向上生长,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就能挡住风,阻止沙子移动。它还有个别称,“77层皮”,指它通过蜕皮的方式抵抗紫外线;“沙漠汉子”沙拐枣,伴花棒而生,相辅相成。
沙木蓼、柠条、沙拐枣、沙枣树、梭梭......每一棵沙生植物仿佛都在诉说它们对大漠的长情。
短短的一个小时,队员们无不为沙漠的广袤而震撼,更为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植物而惊叹。
很多人深有感触,防沙治沙,并不是为了消灭沙漠,相反,我们需要认识沙漠、了解沙漠、聆听沙漠。防治风沙蔓延,构筑生态锁边,与自然和谐共生是SEE基金会与绿色驼铃共同的追求。
第二天,谢军带领全体队员徒步走近沙漠和绿洲的边界。烈日当空,飞沙扬砾,泯灭不了队员们高昂的兴致。
在沙漠中望见绿洲,队员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来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的目的。“没有一部分人撑起保护伞,就没有更多人的美好生活。无论谁,望见这一片绿洲,都会心潮涌动,思绪万千,萌生一同参与行动的想法。”
▲ 队员们徒步前往最东边围栏
途中队员们认识了沙漠中监测降雨量、空气质量以及8个方向含沙量的“利器”。
04
自然教育
一棵种植在荒漠中的成年梭梭,能固定10㎡的荒漠土地,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更多人心中种下荒漠化防治的种子。
秉持着“防沙治沙,自然教育”的理念,队员们围坐在一起,为基地宣传防沙治沙活动提供策划。
从策划案的逻辑框架和内容的选取,到各种互动游戏的敲定,再到整个活动流程的细化和有趣内容的填充,队员们集思广益,争相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防沙治沙的重要性,正确看待沙漠存在的合理性。
他们深知,有效的宣传能够给寂静的大漠增添绿色生机,更多人的笑容也会慢慢扬起。
▲队员们开会确定策划案脉络
当夜幕降临,宣传组还在撰写主持稿、拟定趣味标题,运营组还在负责策划案最后的汇总及完善。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下,大家不仅学到了一个团队如何高效沟通,如何各司其职提高效率,也体会到了一个完整策划案完成的来之不易。他们就像在成长的梭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05
实践感知
第三天,“绿色驼铃”团队兵分两路,一队人去基地边界巡查围栏,另一队则留在基地整理沙障。
烈日炙烤着大地,沙子变得滚烫无比,走在沙里,即使隔着鞋底都能感受到烫脚。但没有人止步不前,因为再多巡查一步,就可能多保护一棵沙生植物,大家的坚持就是绿洲的希望,大家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支持。
大家观察到,起初一米七的护栏,在沙漠的吞噬下只剩下不足半米高,就像一名溺水挣扎的孩童。
▲轻松可跨的护栏
大家将那些被风吹倒的,经久损坏的,高度不够的护栏一一记录下。风沙的威力,让他们认识到治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久久为功。
风沙埋没了前人的劳动成果,队员们将藏于沙底的沙障抽出,重新将其置于沙面,规整排列摆放好,使其恢复到最初的模样。
方格中,已有种下去的植物,队员们为其浇水、施肥,期盼它们能够快快长大。
再小的个子也能在沙漠中留下身影,再笨拙的脚步也能在沙漠中留下印记。
▲队员们挖坑、施肥、浇水
让每个绿色驼铃队员终身难忘的,当属制作沙障。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学习了一种新型沙障的制作方法。
他们将可降解布条套在钢管上,顺着管子向材料中填充沙子,奋力甩动着布条让堆砌的沙子足够厚实且平整。纵使烈日当头,队员们一言不发,埋头苦干,挥汗如雨,却动作不停。
很多队员感概到:“真不知道那些每天做沙障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们只做了一天,于他们而言,却是家常便饭,日日夜夜。亲身经历后,我们才真情实感地体会到了治沙的艰难以及治沙人的辛苦。”
▲队员们合作填充沙障
经过近一天的努力,每个人都勤勤恳恳地开辟了一小片专属沙障地。
烈日当空,当看到一条条犹如白色蛟龙的沙障出现在沙漠上时,一种成就感在大家的心中油然而生。
是啊,这是他们送给乌兰布和沙漠的一份礼物,承载着他们的期许。固定流沙,截留降雨,让“荒漠增绿”的早日实现又多了一份可能。
▲队员们完成的沙障
06
别离
在基地的五天里,寂静的沙漠多了欢声笑语,漆黑的长夜留下了年轻人探索的影子,灿黄的沙地有了年轻人坚实的脚印……从满腔热情却懵懂茫然,队员们逐渐心怀敬意且稳重能干。
在工作人员看来,这群年轻人就像日夜守护在荒漠边缘的梭梭,一点一点地成长着,终有一天会变成了大梭梭,为荒漠化防治贡献着自己虽微小但坚定的力量。
▲“绿色驼铃”志愿者们合影
这段旅程就此落幕,但“绿色驼铃”发生在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的故事不会停止,他们防沙治沙的决心也不会停歇。
能让月亮升起的青年,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从茫然到清晰,从小白到能手,每一次经历,每一滴汗水,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沙漠的拓荒者、绿洲的造就者,行动就在当下!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