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中华鲟现身上海!38年放生700万尾,中华鲟为啥还没有鱼满为患?

媒体:网易号  作者:佚名   专业号:中华鲟 2022-12-22

自从有专业记录开始,这已经是第65次相关活动,都是由长江三峡集团的中华鲟研究所主办。而到了此次活动,所放流的都已是第二代鱼苗。从1984年第一次中华鲟放流至今,这种号称“长江鱼王”的动物累计共有700多万尾鱼苗进入长江水系。

那么,中华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鱼类?三十八年来,我们国家放流的这些中华鲟又都去了哪里?


 

中国淡水鱼活化石——中华鲟

从“中华鲟”这个名字大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我们国家的本土鲟科鱼类物种。鲟鱼是一种地球上的古老生物,早在距今两亿三千万多年前,它们就已经留下了生活痕迹的化石。在现存的所有二十七个类种里,中华鲟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和知名度最高、也是全世界栖息地纬度最低的鲟鱼。

中华鲟生性凶猛,是淡水鱼类中体型较大的食肉物种,目前已知的最大中华鲟体长甚至超过了五米。由于巨大的体型导致它们行动迟缓,新陈代谢慢,中华鲟也成为了自然寿命最长的鱼类之一,平均死亡年龄可以达到三十五岁。


 

因为其特殊的生理体征和进化历史,中华鲟拥有了我国生物种类中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它们对于我国古生物学的研究贡献。中华鲟最早的物种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亿四千万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我国最原始的生物物种之一。也就是说,在那个恐龙生活的年代里,中华鲟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出现在了现今我国的淡水水域里。而且,那颗毁灭了恐龙文明的小行星,都没有让中华鲟走向灭绝。


 

由此可见,分析中华鲟身上的基因及其进化规律,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各种淡水环境评估。这就好比地质学家从同一块土地中,能够找到不同年代的土质,进而做下一步的相关研究一样。

其次,如今的中华鲟不仅具有生物学上的研究价值,它们还是用来检测长江流域及我国多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参考。


 

中华鲟作为一种大型食肉鱼类,是所有水生生物中对环境要求最高的物种之一。换句话说,只要有野生中华鲟存在的踪迹,就说明该区域肯定有符合它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也就是小型鱼虾。而要供应这些第二级别的动物,还必然要有的就是各种水中植物。再往下一层,就是植物对泥土中营养物质的需求。

所以总体来看,如果在某片水域中发现中华鲟,那么也就代表着这片生态环境的物种丰富,并且水质干净,几乎没有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中华鲟肉质的食用价值。

所有鲟鱼都是喜欢栖息于水底的动物,行动缓慢且生长周期漫长,这就让它们的体内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中华鲟也不例外,肉质中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对人们强身健体、益脑明目具有显著效果。另外,中华鲟的鱼胶对于美容护肤也有着积极作用。


 

放流的中华鲟都去哪了?

1984年,那是一个中国人民记忆中难忘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春风初见成效,全国上下百废俱兴、欣欣向荣。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三峡集团资助的长江中华鲟研究所开始定期向江水内放流鱼苗。至2022年四月,已有累计七百多万条中华鲟进入长江流域。

可是,既然做了这么多次相关工作,又为什么到现在中华鲟依然还是濒临灭绝的一级保护动物,以至于每年都要继续投放?

答案很简单,那些进入长江的中华鲟并没有落地扎根,而是很快就走向了死亡。


 

那么,长江究竟是怎么样的水域环境,导致中华鲟在里面如此难以生存?

首先,是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长江沿岸经济带,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为串联,成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的黄金水道。从上游到下游,长江两岸到处可见繁忙的货轮和游船。

但是与此同时,长江生态环境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且不说沿江工厂的工业生产废水,仅仅是江上船只的尾气排放就足以造成水下植物和部分鱼类的窒息。


 

而如前文所言,作为高级捕食者的“长江之王”对于环境要求极高,即便是低级生物能够适应的水域它们都未必能够做得到正常生存,更何况是连它们的猎物都难以接受的极端环境。虽然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中华鲟已经拥有了应对各种恶劣环境的对策,但是唯独对于人类科技还知之甚少。

另外,中华鲟在交配产卵方面同样有着严谨的要求。每年的阳历十月是长江中华鲟的产卵季节,而它们并不会在原地进行生殖活动,而是像很多溯游鱼类那样返回上游江段。但是,长江三峡大坝等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却对这些鱼类的溯游旅程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由于水利工程的阻隔,中华鲟的交配成年鱼种只能在开闸通船时才能随水流抬升到上游,并逐渐找到合适的产卵地点。这样一来,本来在产育方面就效率不高的中华鲟就面临着更困难的局面,进而导致它们繁衍新一代的任务只能更多地依靠人工投放鱼苗。

当然,与这些原因相比,千百年来长江渔民的捕捞行为才是中华鲟年年遭遇数量危机的最大隐患。由于中华鲟营养价值高,而且体型巨大、栖息于江底,不容易捕获,因此它们的价格就被炒到了很高的位置。


 

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长江打鱼人通过发明改进渔网和购买新型船只等办法,对中华鲟进行了大肆捕捞。虽然中华鲟很早之前就被列为了濒危保护动物,但是由于法律管控方面的疏忽因素,还是让野生中华鲟出现在了一些酒店的餐桌上。

而且,即便没有直接捕杀中华鲟,其他小型鱼类被大量打捞,也会让它们因为没有食物而难以生存。

阅读 389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