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世界穿山甲日。
《中国国家地理》中曾描述过这样一段场景:
蝉鸣虫唱、竹影婆娑,逐渐西下的太阳穿过竹林,光芒闪烁。一只穿山甲在林下窸窸窣窣地行进,寻找着蚂蚁或白蚁的巢穴。就在20年前,这般光景在中国南方诸多有野生穿山甲分布的省份,应该随处可见。但是现在,在我国,野生穿山甲几乎已经在野外绝迹。
作为世界上非法交易最严重的哺乳动物之一,穿山甲一直在濒临灭绝的边缘挣扎。
2020年,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三年过去了,我们的“森林卫士”现在还好吗?
穿山甲
有鳞片的“森林卫士”
穿山甲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鳞甲类哺乳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用乳房哺乳,一胎一般只生一个宝宝。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白蚁和蚂蚁。
短粗有力的前肢、长而弯曲的脚爪,让穿山甲一天内能挖出4-5米深的洞穴,刨开“硬如混凝土”的白蚁穴也不在话下。
据研究显示,一只穿山甲一年可以吃掉7000万只白蚁或蚂蚁,一只体重三公斤的穿山甲就可以保护250亩森林免遭白蚁侵害,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重大责任。
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李成
穿山甲身上的鳞片跟犀牛角一样,都是皮肤的衍生物,主要由角蛋白构成,可以不断生长,占其体重的20%左右。鳞片是它天然的铠甲,也是它生存的依靠。
只要有危险,穿山甲就会缩成一团,变成一只紧闭的球,身上的鳞片仿佛锁子甲一般牢牢保护着自己。大自然的捕食者几乎不可能弄穿这层硬壳,它甚至可以抵御狮子、老虎和豹子这些顶级猎手的牙齿。
穿山甲将头埋在腹部躲避天敌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
然而,正是这天然的铠甲,也成为了它天生的软肋。
穿山甲
全球非法贸易最多的哺乳动物
穿山甲族群有着800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兴旺时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我们最熟悉的,是主产我国的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它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地区长江以南的17个省区市。
如今,穿山甲的活动区域缩水严重,全世界仅剩8种穿山甲,亚洲和非洲各4种,在有限的区域艰难生活着。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计,在过去10年中,一共有超过100万只穿山甲被捕杀贩卖,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只穿山甲被捕捉,成为全球非法贸易最多的哺乳动物。
带来杀身之祸的,正是它身上的铠甲。
广东警方查货大量穿山甲鳞片 图/CCTV.com
本来在自然界中鲜有天敌的穿山甲,仅仅因为鳞片可能有特殊药用价值的谣言,被一波又一波的盗猎者大肆捕杀。
虽然已经有不计其数的文字和图像诉说穿山甲的悲剧,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一遍遍强调穿山甲的甲片成分跟人的脚趾甲无异。然而,过去几十年间,中华穿山甲数量依然下降了近95%。
因为国内穿山甲数目的急剧减少,盗猎者甚至把目光投向了非洲,连食性相似的食蚁兽也遭了殃。
仅2019年,就有超过100吨穿山甲鳞片被有关部门截获。这相当于一年间,数十万只穿山甲在野外被非法猎杀并进行交易。
如今,穿山甲的八个物种全部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其中,主产我国的中华穿山甲被列为极危。
穿山甲
濒危中的一线转机
就在中华穿山甲几近灭绝的时候,却突然迎来转机。
2019年,国家颁发的医保范围内不包含穿山甲饮片及中成药,2020年颁布的《中国药典》将穿山甲除名,2020年6月5日,穿山甲属所有种调整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印度穿山甲都将受到更严格的保护。
2021年5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在蚂蚁森林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首个以中华穿山甲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公益保护地。
该项目计划通过组建乌禽嶂公益保护地管理机构及团队,密切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及社区合作,强化开展巡护与监测,有效减少偷盗猎活动的发生。
项目还通过监测了解区域内主要保护对象及其他重要物种状况;帮助周边社区开展生计发展及自然教育活动,构建保护地与社区的和谐关系,促进实现该区域的有效保护。
蚂蚁森林乌禽嶂公益保护地 ©SEE基金会
同年5月,在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正式成立。作为乌禽嶂公益保护地项目的在地执行机构,促进会在该地区积极开展了以中华穿山甲为旗舰物种的各项保护工作。
巡护员日常巡护、收集红外相机数据 ©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
从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的9人巡护队定期开展巡护工作,累计进行巡护722次,巡护里程共2882.65公里。
巡护队通过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记录新鲜(挖掘一年内)穿山甲洞穴+觅食痕迹 98 处,获得穿山甲视频112段,折合有效拍摄次数84次,并初步掌握保护地本底资源情况。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穿山甲保护宣教室,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自然教育和公众宣传活动5场,提升社区和公众的保护意识。
数字化智慧化监测试点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
2022年,在海康威视的支持下,乌禽嶂保护地开展了数字化智慧化监测试点。
在乌禽嶂三处主要路口安装了卡口监控设备,为巡护员监测潜在盗猎行为提供了便利;在佐坑村设计安装了预防野猪危害的人兽冲突预警系统,当野猪出现在农田,系统实现了自动抓拍,巡护员们连夜及时出动进行了驱赶,为村民挽回了损失,人兽冲突这一老大难问题正逐步在科技的助力下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在乌禽嶂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的部分外围区域,迪士尼的公益捐赠支持了保护空白区域的监测与巡护工作,为乌禽嶂的中华穿山甲扩展了活动空间。
中华穿山甲红外影像 ©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
这一年间获得的穿山甲相对多度数据与2019-2020年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乌禽嶂蚂蚁森林保护地范围内中华穿山甲相对多度有所提升。巡护过程中也发现,中华穿山甲的活动区域有所扩大,其中有2次在位于公路边的区域发现新鲜洞穴,而这一情况已经过去三十年未曾出现。
相对多度数据:群落野外调查时,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此外,近年来,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和海南都陆续传来了穿山甲观测和救助的报道,有些地方还发现了穿山甲正在繁殖的迹象。随着希望的火花从四面八方出现,“森林卫士”们开始逐渐再次活跃在森林中。
穿山甲
新的希望与新的期待
穿山甲是生态链中重要的“掠食者”,通过它的觅食,可以调控蚂蚁和白蚁族群,从而影响整个生态。
而且,穿山甲的觅食洞穴往往较浅,它们不会把一个蚁穴完全吃干净,剩下的蚂蚁种群仍能繁育下去。
不止如此,穿山甲使用后废弃的洞穴,往往会被陆龟、啮齿科动物、獾等小型兽类所占据,成为它们的庇护所。
地球上的生物链,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精妙而又平衡的所在吧。
在今天这个属于穿山甲的节日里,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保护它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穿山甲出现,与人类在地球上和谐共生。
乌禽嶂林区里小朋友在看穿山甲监测画面。©新华社记者 丁乐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