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蜂鹰
“我是凤头蜂鹰,是一只猛禽,每年春天和大部队一起,由南到北进行迁徙,4月途径成都平原,富集阔叶林的龙泉、邛崃两大山脉是理想的驿站。
晴天的时候,你或许可以看到一只只‘大鸟’自南面飞来,借助峡谷里上升的热气流,忽而盘旋俯冲,忽而振翅高飞。长距离“滑翔”是翅膀与风的游戏,是猛禽特有的姿态,跟小型禽鸟短距离滑翔有着明显区别,你也可以据此辨识我们。
世世代代我们的迁徙没有大的改变,但最近突然有了当明星的感觉,有一群人开始孜孜不倦的关注我们,但愿这是一个美好故事的开篇。”
今年3月迄今,成都龙泉山观测到乌雕、松雀鹰、鹗等猛禽19种。记者19日从成都自然教育机构“乡野走廊”获悉,在组织大众守望猛禽的同时,他们启动了志愿者招募,将培训志愿者借助相机、望远镜等设备,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记录猛禽数量、种类、迁徙等行为,在个别点位上,获得一些四川猛禽研究的突破。
龙泉山守望猛禽
为何是猛禽? 系统研究奇缺
“都认为猛禽在中国有迁徙路线,但路线究竟在哪儿?国内外文献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没有提及。”成都观鸟会秘书长杨小农认为。猛禽和雪豹、东北虎一样处在食物链顶端,对于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滞后让人们无法预测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山林开发、保护保育等都更加被动。
没有找到合适的观测点位是原因之一。崇州西山、金堂都曾发现零星点位可看到猛禽,但要穿过层层树林,交通可达性较差。
为了探查候鸟迁徙路线,自然教育机构“乡野走廊”和成都观鸟会历时2年多,几乎走遍了龙泉山。无意中他们发现了观看猛禽的理想位置,它是龙泉山的最高点,龙泉驿区一览无遗,开车到山上的农家乐,再徒步10分钟就到山顶,公众参与的条件也非常好。
2018年看到了猛禽秋季南迁,2019年组织公众观鸟,今年是首次较为系统的春季北迁观测。
4月是迁徙高峰,“乡野走廊”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周六、周日组织10个亲子家庭参与观测,18日一天就记录到二百余只猛禽。
了解越多越有利于保护。
杨小农向观鸟学员展示一张网,上面挂着一只东方角鸮(夜行猛禽)已经干掉的尸体,这是他们在山里碰到随即拆除的一张捕鸟网。
“有些农民为了保护果园、庄稼,张了很多网,但这类鸟是不损毁这些作物的。”杨小农说道,对鸟类行为有更多了解,才能分类施策,避免“误伤”。尤其,国内所有猛禽都是二级及以上保护动物,任何伤害都是违法的。
继1992-1993年之后,四川再次有组织的观测猛禽,不仅刷新了规模,并极有可能持续下去,原因在于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杨小农展示死于捕鸟网的东方角鸮
观鸟仅是猎奇? 科普、科研往往互促
“国内做过红嘴鸥、黑鹳、黑颈鹤的无线电跟踪研究,猛禽观测需要的点位和人力一点不少,甚至更多,仅靠科研人员是无法胜任。”杨小农认为。由于生物圈的复杂、大体量和持续动态变化,“人多出奇迹”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例如今年一只罕见的黑喉潜鸟在兴隆湖被网缠住,若不是观鸟爱好者及时发现并解救,后果不堪设想。
去冬今春,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带着儿子持续观看在沙河堤岸筑巢的沙燕,发现在气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沙燕在冬天也会繁殖。“要不是有记录有真相,专家也不敢相信。”杨小农说道,此外成都“西南山地”生物影像工作室的签约摄影师很多也不是专职的。
虽然观鸟往往始于好奇、猎奇,但在好的团队引导和社会氛围影响下,可以发挥正面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功能。
小众爱好能否逆袭? 社区、学校齐发力
价格不菲的观测、拍摄器材让观鸟等博物活动被认为是有钱有闲的小众爱好。但其实,自然教育和自然观察都可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
“乡野走廊”利用其成熟的课程体系,走进社区、学校,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乡野走廊”自然讲师闪电(蒋志友)介绍,他们与金牛区星河路社区共同设计了“自然生活体验馆”,预计9月底可开馆。
“昆虫并不都是打不死的‘小强’,他们也有赖以生存的乡土植物等,我们设计了‘昆虫旅馆’,用植物等营造它们可以栖息的环境,并让小朋友直观的观察其行为,此外还有鸟的巢箱、喂食区,还开辟了可以入菜的香料作物种植区等。”闪电介绍,龙泉驿区东山社区的自然教育将紧紧联系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定位,深度考察其生物多样性。龙江路小学也挂起了巢箱等鸟来。
“城乡绿化、园林景区并不是种上树就行了,没有植物多样性,就仍然是生态资源贫乏区。”杨小农说道,啄木鸟之所以少了,不是树少了,有可能是因为大树少了,它筑巢的场所就少了,依靠啄木鸟洞的次级洞巢鸟也就少了。让小朋友以及更多人明白这些关联,才能提升生态建设质量。
闪电也发现,如今的孩子博物知识很丰富,从非洲大象到大西洋鲸鱼都如数家珍,唯独对家乡本土动植物非常陌生,也无从了解。而理想的自然教育应该从身边做起,加之四川的生态资源本底非常好,没有道理不好好开发利用。猛禽观察不仅是自然教育的一个产品,更代表着资源整合的本土视角和敬畏自然的生态观。
四川农村日报 吴平
编辑:米强
审核:杨红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