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记🌱274
燎疳gān与萧茅
2.27.正月三十。傍晚,从蒲城洛河水岸返回途中,天色渐黑。忽然,望见前方路边有火光,便紧张地叫车开慢一些,我要看看是不是有林子着火了。到近处,看清是农户门前的荒草堆在燃烧。继续行进,却发现家家户户院外几乎都有荒草堆在燃烧。
纳闷中,我问比我年纪还小的当地同事:“咱们这是不是也有燎疳的习俗?”回答是肯定的。
年过半百,我第一次遇见了“燎疳”。其实,知道“燎疳”也是几天前刷快手时偶然刷到的。
西北很多地方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燎疳”。但宁夏、甘肃、陕北等多地的“燎疳节”,都是在正月二十三。
星火燎原的“燎”的字义,大家都知道。而“疳”,词典释义为小儿疾病,症状为形体瘦弱、面目发黄、腹胀肚大,但从远古就传说的是:“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焚烧,才能驱毒消灾。
我查到一些资料:
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甘肃平凉、宁夏盐池等地的孩子们就早早地上山割干柴蒿草。争着抢着,忙忙碌碌,然后热热闹闹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自家大门前面,其实很多大人也参与其中,因为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草堆高,火烧得旺,谁家新的一年就一定会吉祥和丰收。
天稍黑时,人们点燃鞭炮,响过之后,便燃起门前堆放的撒上盐或鞭炮的柴草。火焰熊熊升腾起来时,全村的孩子就开始跑着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伴随孩子们的欢闹跳跃,大人们也都聚集在自家火堆前,大人都是象征性地跨越一下火苗,最抢眼的是男孩子们跳过来又蹦过去,年龄小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是先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等火焰小些才敢从火堆上小心翼翼怯怯地跃过。而更小的幼儿都是父母抱着跨过火堆,也有大人们把家里炊具也从火上燎一下,祈求全家健康平安。
待柴草燃过,大人们会立即用铁铣扬起火星,人们喊着“小麦花”“玉米花”“荞麦花”“燕麦花”“豌豆花”,“成了!”……于是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成人们眼中期盼的一朵朵庄稼盛开的花儿,在空中荡漾着,绘就着五谷丰登的愿景。
我看有报道,盐池现在孩子们喊的是“滩羊花”“母亲花(黄花菜)”……“成了!”在蒲城乡村,我没下车看“燎疳”,不知道孩子们喊不喊“酥梨花”“金银花”……“成了!”
当火花四处落下,孩子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地上的火星,说法是“踩死五毒虫怪,不受伤害”。
次日,我请教了单位里一个家是宁夏固原的小同事王若辉,她讲:“我们家那边,有‘燎疳’习俗,就是正月23,相当于整个新年都过完了。正月23会去荒地上捡一些蒿子,要捡大大的一堆。等到晚上的时候,把对联呀、福字什么的都撕下来,扔进柴草堆里,然后一起点着这个蒿草堆。点着以后,我们还要在上面跳来跳去的呢。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跨火堆的时候,把头发烧掉。要是两个人同时跨火堆,碰倒在里面,衣服也要遭殃!〞
我也查到白水县人韩建民写的一篇民俗文章介绍蒲城“燎疳”:蒲城民间一般都在正月二十三、正月三十日(月尽)天将黑进行。“燎”的火最好是柴草火,例如蒿草杆、谷草杆、艾杆、麦草杆之类,最好是野草。因为野草本身可以祛病。有些地方人们还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抱来“燎疳”,以求六畜兴旺。
文章称:“燎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燎祭。
按照有关资料解释,燎祭是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是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可查文字记载最早的是西晋时:《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南郊即皇帝位”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注引西晋张勃编撰的记载三国孙吴史事纪传体史书《吴录》:“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凌源、建平境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发现了积石冢群、大型祭坛和女神庙。其中,在台基建筑上祭祀用遗物附近发现有燎祭遗存,出土了炭化的栎果、胡桃和经过火烧的玉料。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
1987年7月24日,新华社发出电讯:“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考古学家根据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断,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通过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对相似祭祀方法,考古专家们分析推断是燔燎祭(烈火焚烧竹木、青铜器、玉石),另有瘗[yì,掩埋,埋葬]埋祭(将所有被燔燎祭后的物品刻意进行深埋)。古代有较早文字记载的也是《周礼》记载的“燔燎”,比“燎祭”文字记载要早1000年。
燔(fán,焚烧,烤)燎,查阅资料,解释:亦作“燔尞”,烧柴祭天。
但《周礼》《礼记》记载的以燔燎的方式祀天神,焚烧的不光是柴草,还有玉、帛、膟膋(lǜ liáo古代祭祀用的牲血与肠间脂肪),应与燎祭是一回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汉·郑玄·注:“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燔燎就是古代祭祀礼仪中以烟请降神灵,袅袅烟气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应该也是现在我们焚香烧纸祭祀祖先的发端。之后, 《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汉书·郊祀志下》:“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墬(dì,地)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
我们中学学过其《狱中杂记》的清代方苞在《圣主躬耕耤田颂》撰写有:“升中燔燎,荐以萧茅。”萧茅是古时艾草、艾蒿的别名。我就想燎疳节烧艾蒿,端午节挂艾蒿,都有避邪祈福之盼。
“燔燎”代表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上天、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祖先和神明的崇敬和缅怀。
就是说,我们的民族一直敬畏膜拜着上苍,感恩怀思着祖先,期盼借助火燎,包括前面提及的焚香烧纸祭祀先祖,以祈求远避疾病、邪祟、干旱和灾祸,庇佑孩子平安、大人健康、庄稼丰收、牲畜兴旺。
在漫长艰苦的年月里,不论远古燔燎,现在燎疳,都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以火在驱散晦气,祛病避灾,祈求五谷丰登,向往美好生活。
殷商,即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燎祭遗迹,最新研究认为距今约5800年至5000年。所以,笔者认为:西北大地的“燎疳〞习俗的起源应是“燔燎”,应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古代,君王以栎、松、柏、槲木作燎柴,而在民间在植被愈来愈稀少的西北,慢慢变为艾蒿、蒿草。
再回想:正月三十,在古老的渭北旱塬,万家篝火,绚丽烟花,照彻大地,人间静好!
再抒怀:5000年我们民族敬畏自然,感恩祖先,热爱生活,我们中华民族所以充满希望,百折不挠,生生不已!
人生漫长,须常怀敬畏、感恩、热爱之心,才能行稳致远;人生短暂,须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学无止境,心有星辰大海,才会拥有诗和远方。
再自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老祖宗总结的治学方法不能丢。AI是有时便捷,但归根结底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没有人们探索创造,AI也是无源之水。学习求索,没有思考,没有思维,没有思想,没有博览群书,没有了解世界,依靠人工智能,只会丧失个性、湮灭心灵。
2025,2.27-3.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