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记🌱57
髀石记忆与遐想
小的时候在新疆塔城,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男孩子除了打雪仗、踢足球、滑爬犁,最喜欢和沉迷的游戏还有打髀石。
这里的髀石专指羊髀bì石。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同胞多以养羊为生,也似乎天天宰羊吃羊肉,哈族男孩的羊髀石当然很多。约好了玩打髀石,一群孩子就找块雪地用树枝扫出一块空地,或到空旷地带找个冰面,把子弹壳摆成一排,参与者每人1枚,然后撒髀石,髀石立者先打,击中者继续,直到赢完子弹壳,再进行下一局。
哈族男孩冬天的衣服两个口袋天天装满髀石,而汉族孩子吃羊腿机会并不多,有髀石也就两三只,但当时军分区大院几乎全是汉族孩子,他们有的是子弹壳。所以往往开局前,有借哈萨克族孩子髀石的,也有用几枚弹壳去和对方交换一只髀石,都有了赛具、赛注,一群群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游戏。为了便于区分各自的赛具和能在雪地快速找到髀石,有的孩子会给髀石用红墨水染色,而大点的孩子为了让髀石不容易被打飞,还会给髀石缠铜丝或钻孔灌铅。
最近,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读书时,我又重读起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惊奇地发现,高尔基对植物、鸟雀的描述很多很细腻,我以前是看作家童年的不幸、生活的苦难,而这次重读,用穿越半个世纪的目光来读,感受与境界大有不同了:
“一群黄雀落在了山楂树丛之中。树丛沐浴在阳光里,阳光使黄雀兴奋,它们叫得更欢了,就其姿态来看,就像是一群顽皮的小学生。一只贪婪的、善于持家伯劳鸟还未飞往温暖的地带,它蹲在野蔷薇柔韧的枝条上,用嘴清理着翅膀上的羽毛,一对乌黑的眼睛敏锐地搜寻着猎物。它像百灵鸟那样振翅飞起,抓住了一只熊蜂,细心地将这只蜂插在一根树刺上,然后又重新蹲定,不停地转动着那只灰色的贼溜溜的小脑袋。一只不祥之鸟 ──松雀悄无声息地飞过去了,这是我梦寐以求最想得手的东西,要能捉住它该多好啊!一只离群的灰雀停在一棵赤杨树上,红红的身子,摆出大将军似的庄重神态,摇晃着黑色的鸟喙,不时生气地啼叫几声。”(摘录自《在人间》)
──大自然是作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学,大学教会的是细致观察系统思考果敢行动,大自然也教会我们观察认识改造自然。所以读书的目的性不应该很强,读书是一种思想认知的积蓄沉淀,是心灵享受,没有功利性,如徜徉在大自然,但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读书所获就奇妙地厚积薄发,不经意地带来间接的物质生活。
“傍晚静悄悄的,气候温和,这是晴和初秋的一个使人感到忧郁的黄昏,四周的花草树木虽然仍在开着五色的花,但显然已经逐渐褪色,时刻都在变得暗淡,愈来愈失去光泽。已经耗尽了自己饱含的夏日的气息,现在仅散发出阴冷潮湿的空气,但空气分外清澈、洁净。”(摘录自《童年》)
──“乌桕林下的车轴草在不再和煦的秋阳下,忽然清晰质朴静美异常:……此时的光线下,车轴草叶片疏朗清晰,要寻找四叶的应该容易些。”这是我去年11月初写下的秋天的黄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人,却对秋天的光线感触相同。
书中竟有打羊拐子的描写:
“是吗?”他向我使了个眼色,激动地叫道。“哎呀,小兄弟,这可不一定!你会玩打拐子吗?”
“你是说玩羊拐子?”
“叫打羊拐子,对吗?”
“我会玩。”
“我替你做一个灌铅的羊拐子,灌了铅的羊拐子才好呢,一打就中,你想不想要?”
“要。”
“那你就拿一个羊拐子来吧。” (摘录自《童年》)
──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神奇的自然界,竟神奇地拥有着相同的游戏!
羊拐,学名叫距骨,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在新疆叫“羊髀石”。羊拐,汉语一般叫髀石、髀骨。
髀石最初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用具,用于投击猎物。传说中髀石是狼或者其他动物死后灵魂的栖息地。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形成了把它当做一件护身符宝贝的文化习惯。
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满族称之为“嘎拉哈”的髀石就已出现,像龟甲一样,崇尚神灵的古人把它作为一种“定祸福决祥瑞”的占卜工具。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皇室、官宦或者民间的墓中,常有随葬的犴(hān,驼鹿)、牛、狍、羊的嘎拉哈。而东北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婴儿摇车的两侧、底上部都挂有嘎拉哈,以辟凶邪求祥瑞。
打髀石起源于草原民族。《元史·太祖纪》就记载有:“复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可见髀石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打髀石、抓髀石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男孩子、女孩子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新疆,髀石也是当地“巴郎子”(男孩子)最爱把玩的物件儿。
有报道说,2017年,有3000多年历史的哈萨克斯坦髀石游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斯坦将其作为国家文化符号推广。我掐指算了下,从殷商时期开始,咱们用髀石占卜避邪却已有3300多年历史。
的确,远古时候,草原上的男孩子打髀石玩,有助于锻炼孩童手部肌肉的灵敏性,从小可练就准确的投掷力,也帮助他们日后很快掌握狩猎箭法。而现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若继续流行这个游戏,特别是在冰天雪地打髀石,无疑会锻炼男孩子的体魄,增强他们的抗寒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女孩子的抓髀石游戏,则有助于锻炼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肯定会让她们更加反应灵敏、眼疾手快。
回到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好像有了答案:
读书不要设定为了什么,读书也不高深,喜欢就读,读了充实就继续读,不喜欢没收获就不必硬着头皮读下去。如同远古时草原上的孩子打髀石,如果你沉浸进去,就是一种愉悦的游戏,你开始玩,也许输光家底,也许先输后赢,也许初露锋芒,不论怎样,你天天打,不知不觉,提高了技艺,锻炼了体魄,锻造了意志,等长大时,你迅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猎人。这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小时候打髀石总是输,赛了几场,再不愿意玩了,你可以去骑马、去弹冬不拉,长大后,一种可能是学习射箭也不行,但你却是一个优秀的骑手、歌手,一种可能是马术、琴术也不佳,射箭却有天赋一学就精,这二者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什么都不精通,也没什么,生活也需要宰羊、炖羊肉、烤羊肉串、做包尔萨克和奶疙瘩的普通人,这没有悬念。
关键是为梦想努力过,即使天天打柴烧火,你自己能够心无悔意怨言,觉得人间值得、岁月静好。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