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犀牛——从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国

媒体:原创  作者: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专业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2020-12-23 17:09:3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岩画和壁画、再到陶瓷、青铜器、石器、玉器、书画以及其他物器上,存着大量的动物形象和动物图案。这些由人创造的动物文物,可能源自于真实的客观反映,也可能寓寄了颇多情感,既反映了文化史,也反映了自然史、对动物的驯养史。这些动物文物的脉络,根植于人类动物观念的变化,也源于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映射着不同文明的演替,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想透过博物馆动物文物系列,走进历史中的自然,也用自然的眼光去重新发掘历史。

今天是犀牛日,我们就从犀牛开始吧:

我家门口有犀牛

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华夏,不仅产犀牛,还数量多、品种多,我们的祖先是那个年代“最懂犀牛的人”。

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约相当于今天在田野里遇到兔子。华夏先民们在生存斗争中也曾捕猎过犀牛,虽然那时没有狩猎禁令,不过由于当时人烟稀少、捕猎工具又非常原始,对犀牛的生存繁殖不会造成影响。

安阳殷墟被动物学家们视为古代中国犀牛活动范围的北界,甲骨文卜辞明确记载殷王曾“焚林而猎”,捕获犀牛71头,

战国之前,犀牛分布的记载集中于东部地区,战国之后犀牛数量由于捕杀大量减少。犀牛减少的其中一个原因为冷兵器时代犀牛皮革用来制作铠甲。《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我最好看,不许反对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人说商代开创了历代帝王的好酒风气,从此用珍稀材质制成酒具也成了时尚。《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中著名的象牙筷子故事中提到过: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将犀玉之杯。——大概意思是说:当年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见了觉得害怕。因为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

可见那时身居中原的统治者们对犀牛大象并不陌生。

图片

这头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就是酒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这里是属于茂陵园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出身不凡,很可能本是茂陵陪葬,茂陵的主人是我们熟悉的汉武大帝刘彻。

图片

图案精美程度已词穷,我们来说说它的出身,它究竟是什么犀?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的犀牛按地域分成非洲犀牛和亚洲犀牛,非洲犀牛又分为黑犀:

图片

黑犀牛—嘴部是尖的,习惯吃树叶

© IFAW/B. Hollweg

和白犀:

图片

白犀牛——体型更大,嘴宽更方便吃草

© IFAW

为什么白犀不太白,黑犀也不太黑?→犀牛医生有话说——犀牛为什么让我如此着迷?

亚洲犀牛:

印度犀:

图片

更多→英雄母亲和一个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

另外两种生活在亚洲的犀牛是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我国有记载的最后一头犀牛就是爪哇犀牛,1922年我国的最后一头犀牛被杀,此后再也没人在我国境内见到过活的野生犀牛,目前全世界爪哇犀已不足百只。苏门答腊犀牛稍微好一些,据估计野外也不过200多只。

说回这只铜犀牛,不同于独角的印度犀、爪哇犀(雌犀牛没有角),它有两支角。这透露了它的出身——是一头苏门答腊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门答腊犀牛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有毛犀牛,一身棕色长毛,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已经灭绝的披毛犀后代。

我最萌,反对无效

——成都镇水石犀

如果上面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见到了下面这位,一定会拱拱手叫声爷爷(如果它手抬得起来的话),不管是体型还是年岁都是担得起的。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尊石犀的外形十分巨大,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略尖的头部有一道突起,就像是上下颌的分界,腮部还绘有卷云纹;身体两侧绘有大小不一的祥云状花纹;四只脚均刻有蹄;屁股和尾巴也是棱角分明。不过这个庞然大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圆墩墩的大屁股,憨态可掬的外形,人送外号“萌牛牛”。

“萌牛牛”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经挖掘后引发了国内考古界的重大关注,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出土的体型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艺术品,很好的弥补了大型石雕在西南地区的空白。出土之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现场查看并感叹:“(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这尊“犀牛爷爷”是双角还是单角都已经不可辨认,品种更是无法辨别,专家们也仅能从纹饰推断它大约诞生于战国。

这让很多人把它和李冰治水联系起来。

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为蜀郡郡守,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从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的到来,为成都带来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水利体系,平息了长期威胁成都的水患,也让都江堰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而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如此,李冰治水也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关于石犀的传说,更是流传到了今天。

有一个传说

据说李冰踏上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时,曾下令只做了五头石犀,一方面作为水尺衡量水位;另一方面是将它们定义为镇水神兽。由于千年前的科技水平限制,人们往往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托于“神物”身上,认为它们可以守护一方平安。

那么,为什么是犀牛呢?

《太平御览》八百九十录《南越志》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

古人觉得犀牛有一种分水能力,故号灵犀。因为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够快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升,就好像是主动在劈波分水浪一样。

然而,今时今日我国境内的犀牛也只留下了这些不可辨认传说以及史籍中的记载,和这些文物了,随着气候转冷,人口和耕地面积增加,人们对犀牛的猎杀最终导致了犀牛的一步步退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领土已经缩小到陕西渭南,汉水上游至淮河长江流域

汉朝(前202—220年)中原大地的本土犀牛已经全部消失了。

唐朝(618年—907年)中国犀牛只分布在湖南、广西、四川、青海、湖北、广东等地区。

明朝(1368-1644年)只剩下贵州、云南有中国犀牛生存的空间。

清朝(1644年—1912年)也就只剩下云南有中国犀牛的存在了.

清朝,官方打猎犀牛获角,犀牛为升官发财铺平道路。

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

公元1922年之后,犀牛在中国消声觅迹。全球的犀牛数量岌岌可危。

阅读 180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