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故事还要从一只其貌不扬的中国新鸟种说起

媒体: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  作者:内详
专业号:弄岗穗鹛 2024/4/30 17:18:22

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是画眉科穗鹛属的独立鸟种,仅分布于我国桂西南及越南北部的喀斯特森林,全球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

于2008年由中国鸟类学者、广西大学周放教授与蒋爱伍在《Auk》正式发表命名。是继金额雀鹛后,中国人发现、命名和描述的第二个鸟种。

该鸟种的发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鸟人慕名而来,并因此带动了包括鸟导、鸟坑、食宿及车队接送在内的弄岗村观鸟经济。

但就相貌而言,弄岗穗鹛不论是和印支绿鹊、长尾阔嘴鸟等同地域鸟种,还是与喜鹊、红耳鹎等一般菜鸟相比,其长相并不出众。

那究竟是为什么,能够让这么一只其貌不扬的鸟种,吸引到那么多鸟人蹲坑,以至于带动整个弄岗观鸟经济的发展?

图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弄岗穗鹛,无非“其貌不扬”。©蒋爱伍

01

催化剂

中国新鸟种的发现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记录分布的鸟类超过1400种。但绝大多数鸟类,都在20世纪以前被西方学者命名。相比之下,目前仅有3种是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鸟种。

首次发现记录是在1932年,由中国学者任国荣先生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发现并命名了金额雀鹛(Pseudominla variegaticeps)。

图片

金额雀鹛新鸟种的发表,是中国的首份鸟种骄傲。©柳州观鸟会

一直到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内都没有任何的本土新鸟种命名记录。毕竟整个亚洲的鸟类已经被发表得差不多了,想要发现一个新种极为困难。

直至2008年,同样是在广西,只不过从金秀大瑶山换成了龙州弄岗,弄岗穗鹛被发现并命名。

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小小插曲。

图片

弄岗穗鹛全身多为深褐色,常在森林下层活动觅食©农正权

1995年,李桂垣先生在《动物分类学报》发表了一份新鸟种。当时被认为是旋木雀的亚种,而命名为旋木雀天全亚种(C. f.tianquanensis)。

2002年,德国学者Jochen Martens等依据形态、声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将原旋木雀天全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四川旋木雀(C. tianquanensis)。也就是说,中国人第二份新鸟种记录,本应是四川旋木雀。

图片

包括四川旋木雀在内的旋木雀家族俗称“爬树鸟”,有在树干绕圈螺旋式攀爬向上的习性。©柳州观鸟会

但是,由于发表时被认为是旋木雀新亚种而非独立种,加上是由外国人提升为种(命名人仍为最早发现者),无论从独特性还是关注度,都无法与弄岗新鸟种相提并论。

所以弄岗穗鹛一度被认为是建国后,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根正苗红的首次鸟种新记录。为一睹其风采,国内外无数观鸟者慕名而来。

图片

弄岗穗鹛当时的发表,引发了观鸟界大的震动。©赵文庆

02

厚积薄发

优越的生态资源本底

弄岗穗鹛的发现,对弄岗观鸟经济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和催化剂。但细究下来,为什么偏是在弄岗而非其他地区发现了新鸟种?难道仅靠一只鸟,就带动了整个观鸟经济发生?

事实上,龙州弄岗所处的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喀斯特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森林。

图片

弄岗保护区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形成的植物区系具有较大的区域特色。©弄岗保护区

同时是我国野生动植物相对集中、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列为35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同时还是国际上中缅生态关键带(Indo-Burma hotspot)中越交界的喀斯特廊道优先区(Prioritycorridor: Sino-Vietnamese Limestone)。

而弄岗保护区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以保护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101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保护着广西19.1%的野生维管束植物、35.0%的陆栖脊椎动物,以及9.6%的已定名昆虫种类,同时拥有望天树林、蚬木林、肥牛树林、东京桐林、大叶风吹楠林等具备石灰岩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特征的植物群落及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基因库。

图片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跨龙州和宁明两县,由陇山、弄岗及陇呼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弄岗保护区

另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成为许多狭域性珍稀物种的独特分布地,物种特有性极其明显。在维管束植物方面,不仅包括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喀斯特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在陆生脊椎动物方面,除拥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2种濒危灵长目动物外,还是目前区内唯一发现有蜂猴、倭蜂猴分布的地区。

以弄岗为名的地域性濒危动植物百余种,如弄岗秋海棠(Begonia longgangensis)、弄岗虾脊兰(Calanthe longgangensis)、弄岗狭口蛙(Kaloulanonggangensis) 、弄岗纤树蛙(Gracixalus nonggangensis)等。

图片

弄岗特有种弄岗虾脊兰。©弄岗保护区

单就鸟种而言,弄岗不仅是弄岗穗鹛这一中国特有种的主要分布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同时还是一些狭域分布种白翅蓝鹊(Urocissa whiteheadi)、蓝背八色鸫(Hydrornis soror)等鸟类在国内最稳定的分布地之一。

对此,弄岗绝佳的生态系统及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鸟类生物多样性,为观鸟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先决条件。

图片

包括印支绿鹊在内,弄岗鸟坑有许多明星鸟种。可以说,弄岗穗鹛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卖点,但尽管没有弄岗穗鹛,仍旧有其他明星鸟种可以让一众鸟人期待。©赵文庆

03

机缘巧合

历史政策的遗留

更有趣的是,弄岗保护区绝佳的自然条件,还得益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历史政策影响。

由于壮族历来的民族特性,龙州当地壮民自明清以来,便杂居散落在龙州各地偏远深山地区,自给自足。

但在建国后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便于开展集体合作经济,龙州开始推行农业合作社。原来杂居各地的龙州壮民,尤其散落在深山内围的各小簇,开始往外迁徙聚集,原壮民居住区逐渐“荒废”。

图片

由于该政策导向下的集体外迁,此前曾分布有壮民的峰丛洼地,开始在无人干扰的情形下进行自然恢复过程,生物多样性亦同步增加。©弄岗保护区

该政策在接下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里,继续发挥意想不到的效能。包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保护区边界勘定中,得以将解放前原壮民分布地划归为受保护的核心区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保护区与村民间的土地利益冲突。

等到1980年,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后,整个北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得以完全管制和完整保留。又经过近三十年的自然恢复进程,发现了弄岗穗鹛。

对此,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下来,弄岗保护区及外缘茂密的喀斯特石山森林得以实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造就了生物多样性极度丰富的弄岗。

图片

如果没有该政策影响,散布各峰丛洼地的壮民原住民必将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人口增加,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势必加强,生境质量随之降低。©毛竹

04

现实需求

市场需求下的观鸟经济

弄岗穗鹛在内的特色鸟种,让弄岗保护区成为国内外观鸟爱好者瞩目的焦点。在弄岗观鸟经济未正式成型之前,开始有陆续但不密集的观鸟活动。

但由于保护区严格管理的自身性质,外人进入需要申请各类手续。尽管在弄岗保护区外围的弄岗村开展观鸟,省去了各种繁琐的审批和手续,也同样存在交通不便、住宿餐饮难以满足等问题。

另外,想要在弄岗地区找鸟,很难。一是地区广阔,不知道往哪找。二是当地鸟种多为林鸟,山林茂密,一般只闻其声不见其鸟。

图片

保护良好的喀斯特森林山林密集,林鸟一般极难见到。也因为此,弄岗在观鸟圈内还有一句口号:云南归来不看鸟,弄岗虐过不惧赛。©弄岗保护区

这就需要在地条件的创造:当地向导熟知当地鸟类分布和育雏情况。鸟坑的布置和发展,能让极难见到的林鸟,得以“重见天日”。在此之外,云南百花岭鸟塘经济的发展,让弄岗鸟坑经济成为可能。

对此,强烈的观鸟需求下,鸟导和鸟坑两种经济形式应运而生。

图片

喀斯特地区常旱季缺水,社区搭建的半天然鸟坑常年有水,鸟类也多在旱季利用此类鸟坑。©毛竹

05

人口留存

社区本土知识及尝试

桂西南龙州当地壮屯,与桂北尤其龙脊一带壮寨存在的一大区别,在于外出务工、空心村的现象很少。主要原因,还得益于人少地多。

据笔者了解,当地劳动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为5~6亩,相比之下,龙脊壮民人均不足9分。人口密度龙州相比龙脊一带,更是要低。

该状况下,使得龙州当地大部分劳动力长期驻家农事。同时能够在农忙之余尝试其他营收。

图片

甘蔗是龙州一带主要经济作物,保护区以外的石山平地基本上都被开垦成耕地。©弄岗保护区

另外,尽管保护条例及保护地社区教育下,社区居民放弃了传统的打猎习俗,但传统猎户知识下的现代传承,让弄岗快速发展观鸟经济成为可能。

尤其是以弄岗保护区护林员农伟宏为代表的当地壮民,在当地喀斯特环境下,长期习得的传统本土知识:不仅熟知喀斯特当地鸟类的分布及习性,并能够模仿鸟叫,用口哨引鸟。不论是在带领科学家发现新鸟种的科考过程,还是作为观鸟向导带人看鸟,都起到关键作用。

图片

保护区护林员农伟宏是陇亨屯的社区居民,熟悉鸟况的同时还会口技引鸟,不仅帮助发现了弄岗穗鹛,还成为社区观鸟经济的带头人。图为农伟宏正在介绍当地鸟种状况。©毛竹

加之当地保留着以风水林为代表的壮族传统的知识、实践与信仰体系(knowledge-practice-belief complex),使得大片以风水林为代表的森林资源及石山坡积裙得以保留。

人口留居及本土知识和信仰体系下,使得当地村民能在政府、保护区及NGO推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尝试和发展鸟导、鸟坑经济。

06

社区支持

保护区与NGO的社区赋能

弄岗保护区很早就开始关注周边社区发展。2006年,弄岗保护区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开展社区帮扶项目,通过帮扶和培训,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状况。

而护林员农伟宏因为熟悉当地复杂的喀斯特石山地形及鸟况,在保护区支持下,逐渐成为弄岗社区的金牌鸟导,并成为弄岗观鸟经济带头人。

图片

弄岗保护区为社区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图为弄岗保护区正组织社区导赏员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弄岗保护区

另从2013年开始,柳州观鸟会进入社区,联合保护区共同开展以带头人为主的社区赋能和鸟坑经济尝试,主要包括:提供鸟类知识、鸟坑建设、鸟类摄影、红外调查等在内的技能培训;提供无息借贷,协助鸟坑及客栈建设;为客栈和向导提供部分硬件及设备支持;制定村规民约,确定社区生态保护的硬性规定;确定社区分工及合作方法,统一服务标准;观鸟圈宣传推广等。

图片

弄岗村陇亨屯最早的社区鸟点和客栈,每个鸟点的主打明星物种都不同,也在于有效的错位竞争。©毛竹

尽管由社区自发的观鸟经济得到发展和推广,但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缺少规划和有效管理,问题逐渐开始显现:“鸟导”数量不足、食宿条件难以满足观鸟需要、“鸟坑”设置不合进而引发恶性竞争等,社区矛盾凸显。

因此,弄岗保护区又从2014年开始深入社区,与群众冷静分析观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机遇、优势和劣势,并提供解决对策;开展社区导赏员培训,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协调村中矛盾,维持观鸟经济管理秩序;同时大力支持科研、NGO和社会力量进入。

图片

由弄岗保护区组织的社区导赏员定期培训。©弄岗保护区

一直到2017年,在保护区帮扶、NGO赋能和社区主动参与三方因素下,弄岗村逐渐发展出以观鸟为主,配套住宿、餐饮、接送的观鸟生态经济模式,并建立了生态观鸟基地。

图片

观鸟爱好者在村民自主开发经营的鸟坑看鸟。©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

07

重中之重

政府支持与观鸟基地打造

在看到观鸟经济身上的无限可能,龙州县当地政府在扶贫和绿色发展道路工作指导下,在基础建设方面,从2016年开始,把弄岗观鸟生态经济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提供各村屯交通、水电通信等各项硬件支持,为观鸟实现了极大的便利。

图片

位于汪那屯的弄岗鸟舍,能够实现30人左右的接待量。©毛竹

在生态旅游方面,2017年,依托以观鸟起步最早的陇亨屯为代表,联合弄岗周边村屯,建成“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并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龙州弄岗国际观鸟节,以观鸟比赛作为观鸟旅游经济的试水和造势。以2018年为例,观鸟基地接待旅客、研学旅行师生1万多人次,带动基地周边166户人家通过观鸟相关服务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图片

从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中国龙州“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弄岗保护区

在自然教育方面,弄岗保护区从2006年开始尝试自然教育及研学领域活动。到2018年,联合广西生态学学会、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等单位和机构,面向保护区周边及龙州各中小学校园,开展了包括科普进校园、自然笔记和自然观察、自然导赏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

图片

在弄岗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向周边乡镇中小学校园的科普宣教和生态倡导。©弄岗保护区

发展到现在,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以弄岗保护区为核心,并从陇亨开始,覆盖向汪那、坡那、楞垒、陇广等村屯推广复制,影响力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爱鸟观鸟护鸟基地。

图片

社会机构在弄岗村开展观鸟为主体的自然观察和体验活动。©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

08

文末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根据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成功的案例都有相似之处。尽管“弄岗模式”难以复制,但仍旧可以借鉴。

尽管弄岗穗鹛的发现,是弄岗观鸟经济的重要起点,但鸟坑经济之所以能够起来,决计离不开当地优越的生态本底。集体外迁的历史政策影响下,更是让喀斯特生态系统得以良好的自然恢复。人少地多的在地条件,以及猎户本土知识的传承,社区的主动转变和尝试,让观鸟经济成为可能。市场需求下,政府、保护区和NGO的社区支持与赋能,更是让弄岗观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管理。

综合而言,弄岗观鸟的形成和发展,少不了以下因素的共同影响:政府支持、保护区及NGO提供的社区赋能与社区主动性、优秀的资源本底和保护、科研与生物资源调查,以及市场需求催生下的鸟坑经济。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一条因地制宜、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阅读 19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