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不管是林区还是草场,只要不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在一些乱石堆间,总能发现一种小动物的身影。它体形短粗,比一般老鼠大而又比兔子小得多,走起路来倒是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它四肢短小,耳短、眼黑。夏天北面暗棕色,两侧红棕色,腹面为灰棕色。而冬天颜色较灰,头部与背前部灰色,仅杂有少量棕灰色毛,体侧与臀部为浅棕色,腹面淡棕色。它有两对上门齿,第一对强大而弯曲,其前方内侧有明显的深沟,第二对门齿紧靠前齿后方,较小。下门齿平直,斜向前伸出。它就是东北鼠兔!
鼠兔鼠兔,像鼠的兔,当然与兔的亲缘关系更近。兔形目鼠兔科动物在中国有好几种,分为多个种,如藏鼠兔、东北鼠兔、达呼尔鼠兔、高原鼠兔、大耳鼠兔等。在内蒙古、甘肃等地鼠兔很常见。在黑龙江活动的是东北鼠兔。
(伊犁鼠兔)
东北鼠兔喜群居生活,对生活环境也不挑剔,不光喜欢森林和草地,在有裸露岩石的采伐迹地和沟塘也有栖息,无论天然的或人为的碎石堆,就算是铁路路基下的碎石块间,都是它们理想的家园。主要吃桦、柳、杨的嫩枝叶、苔藓、浆果等,而这些食物在东北随处可见。同样是东北鼠兔,洞穴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用石隙,稍微加工而成。它们非常善于利用地形地势,根据不同的条件,洞道或垂直或水平或倾斜,总是错落有致。它们不会为自己专门建造一个卧室,在主洞道中垫以少量的干草,就是睡觉和生儿育女的场所。它会在自然的领地开很多洞口,有些洞口非常隐蔽,常用草或荆棘掩覆,外部不留丝毫痕迹,而有些洞口却比较暴露,且在洞口间及洞口至附近的草丛间,常有明显的跑道,在洞口附近还能发现小堆粪便。是否是为了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呢,还是随意而为就不得而知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在它的洞穴中抓住它非常困难。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的地道战令日寇闻风丧胆,但那地道要是与鼠兔的地道相比,只能自愧不如。
猞猁、黄鼬等食肉兽和猛禽总是在打东北鼠兔的主意,想用它们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所以东北鼠兔行动很机警,如有异样声响或有人走近时,即发出尖锐叫声后,迅速逃入洞内,一会儿又到洞口试探,如无危险则再到原地活动。尽管如此小心,还是常常成了食肉者的佐餐。有时正是它这一声吼,倒是通知了同伴逃离,却招来杀身之祸。够舍己救人了吧?它与其它小动物主要在晨昏活动不同,一般在白天活动多,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频。就算是最寒冷的冬季也不冬眠,实在冻在受不了了,它会找一处避风的地方,寻一处高地,伏卧在石上晒太阳。饿了就取食入秋时贮藏在洞口或乱石堆间的干莎草等,总可以度过饥寒交迫的冬天。冬天出来活动,难免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其实在厚厚的雪层下面,才是它们活动最为频繁的通道。
雌性东北鼠兔可谓忙碌妈妈,当冰雪消融后它们就开始忙着生儿育女,从结婚到生子仅仅只有23~24天。因条件不同,产仔数从1只到13只不等。刚生的鼠兔宝宝全身无毛,背部暗灰色,腹部肉红色,眼未睁,耳孔未开,体重7.6~9.7克,而门齿已萌出,第3天就全身长出细软如丝的纤毛,且能翻身滚地了。第7天就睁开了小眼睛,开始到处走动,第10天到处跑动,除了妈妈的奶外,还学会了吃植物。到第16天动作形态几乎与妈妈一样了,学会了与妈妈相互嬉戏打闹,追着妈妈要奶吃,妈妈开始培养它的独立自主能力。23天后即完全独立生活,50天的小伙子就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如此成长过程也够着急的了,每年可产仔3窝,因此,即使是小型食肉动物把它当成主粮,人们也总是把它当成害兽打压,凭它练就的快产快长能力,也能保证家族兴旺。
生态学上将种群发展的策略划分为“r-选择”和“k-选择”。一种是靠大量繁殖、快速生长,靠数量来延续种群。另一种是精细管理,延长生命周期,靠质量来延续种群。这东北鼠兔好像居于二者之间,既有快速繁殖,也有精细管理。只是处于食物链底端,由它的生命支撑起更多食肉动物的生命。
曾经一度将鼠兔列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其实东北鼠兔的存在,恰恰维持着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平衡,还改善了小环境中的水土条件,促进了植被的更新。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它的存在意义,也许它一直在为维护生态系统努力,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