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综合动态

【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

媒体:原创  作者:中国湿地保护协会
专业号:中国湿地保护协会 2023/1/30 15:19:24


1688328964_副本

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现已有172个国家加入《湿地公约》。为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23年2月2日,我们将迎来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 。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2

湿地修复

湿地修复的定义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修复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

湿地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时首先必须考虑湿地修复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

尽管任何一个修复项目的目的都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并阻止其退化过程,但湿地修复的优先性并不一样,在实施湿地修复前必须明确修复工作的轻重缓急。稀缺性就是指在修复过程中,要优先考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种群或稀有群落。

修复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功能原则

湿地修复是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状况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运转正常。

流域管理原则

湿地修复设计要考虑整个湿地区域,甚至整个流域,而非仅仅退化区域。应从流域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工程项目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因子,系统规划设计湿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注重对美学的追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

自我维持设计和自然恢复原则

保持修复湿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人为维护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在修复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湿地修复的方法

自然恢复方法

自然恢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人工促进修复方法

人工促进方法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修复的过程,以修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修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修复模式。

湿地修复的流程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及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修复潜力等。

确定湿地修复区域及进行本底调查

要选择一个修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修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修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修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修复区域。

在设计一个修复项目之前,应该对修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修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修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修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确定湿地修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修复项目预期的结果的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修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修复的目标也会不同。

使用参照地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修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替代修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选择修复方法

湿地修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修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应更多地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实施湿地修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修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规划和研究。在湿地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修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修复。

湿地修复的监测和长期管理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性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湿地修复规划制定以后,修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样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修复前和修复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修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修复项目的开始,之后还需要对修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湿地修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修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修复,也包含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修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修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湿地修复实现目标

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使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湿地水质得到根本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民生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成就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3个阶段,实现了湿地保护修复事业的历史性飞跃。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3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实施了3个五年期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全球唯一的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完成了41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成国家湿地公园901个。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超过8亿亩,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新时代。《湿地保护法》正式确立了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使国务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和各省(区、市)20余年来开展的湿地分级管理工作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湿地分级管理工作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立足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

阅读 1249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