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地生物多样性 > 综合动态

COP15我们在行动 |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媒体:云南日报  作者:云南日报
专业号:紫罗兰 2020/1/31 15:31:16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在实践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探索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共赢的路径,为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省各族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实。

红嘴鸥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高山耸立,河谷深切,地势险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纵贯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气候特征,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气候类型,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类型。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现有生态系统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类型,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誉。

云南生物多样性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丰富性。云南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4.1%,但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根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联合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现记录有大型真菌、地衣、高等植物、脊椎动物25434种。其中,大型真菌2729种,占全国的56.9%;地衣1067种,占全国的60.4%;高等植物19365种,占全国的50.2%,包括苔藓1906种,蕨类1363种,裸子植物127种,被子植物15969种;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2.1%,包括鱼类617种,两栖类189种,爬行类209种,鸟类945种,哺乳类313种。

云南不仅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遗传资源,而且是不少栽培植物的多样性中心或起源中心,如云南是中国拥有3种野生稻原产地的两个省份之一;云南还是茶的原产地,茶种资源占全世界的82.5%……

二是特有性。云南是世界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具有显著的特有现象,一些植被类型和众多生物物种只分布于云南,是我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云南拥有特有植物2721种、特有动物351种,我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的动物就有600多种。

三是脆弱性。云南生物物种数量多,但分布地域狭窄,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特化程度高,适应性差,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51种、野生动物242种,同比分别占国家的41.0%和57.1%,全省已有112种动植物被列入极小种群物种,列入《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极危381种、濒危847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26个世居民族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各民族的农耕文化、民族医药、饮食文化习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文化等都与生物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傣医药、藏药、苗药等。这些文化和传统源于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效地促进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省生态环境厅领导调研洱海保护治理

深入探索主动作为 开展多项开创性工作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云南各族群众提供了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等,更充分发挥了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养分循环等生态服务功能。

为守护好大自然给予云南的这份馈赠,保护好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省举全省之力保护好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把保护好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共识共为。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强化统筹协调;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拓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渠道;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版纳约定。保护、呵护生物多样性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自1958年我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48个,其中自然保护区161个,风景名胜区66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森林公园58个、国家公园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个,各类保护地的建立,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拯救有力,一批珍稀濒危物种重获新生。多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狭域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云南金钱槭、多歧苏铁、华盖木、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犀鸟、滇池金线鲃、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重新获得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通过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截至目前,我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划入红线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占红线面积的55.2%。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我省“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建立健全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我省先后颁布《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云南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机构管理办法》,建立野生动物肇事商业保险机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

——强化执法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得到落实。全省建立了公安、海关、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和物种资源出入境的执法检查力度;开展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及问题核查整改,有力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强化了全省上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推动可持续利用,绿色发展成为亮丽底色。在保护的前提下,我省探索合理开展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促进绿色发展。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花卉、烟草、茶叶、水果、糖业、药物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云药、云茶、云花等生物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已经成为美丽云南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弘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得到传承。我省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载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展建立自然圣境保护社区试点,开启了“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充分发掘整理藏族神山信仰、哈尼族森林—梯田文化、傣族“水”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成为社会自觉。探索中,我省通过“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国际日,绿色校园、绿色大学、绿色社区创建,举办了“魅力三江·生态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型主题活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型图片展》,拍摄《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在行动》《极小种群保护——云南在行动》等宣传片,出版《云南野生珍稀动物》等宣传画册,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

随着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编撰完成了120万字的《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地区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和《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摸清了我省生物物种的家底和受威胁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共同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结合绿色GDP研究,普洱市景东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试点,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举办的COP13期间,中国代表团介绍了景东县经验,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与会各国的高度认可;作为国家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试点示范省份之一,在西双版纳州开展的“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框架项目”为国家建立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了借鉴。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明确肯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生物多样性图片暨生态环境漫画展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纪华表示,多年来,我省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我省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物种丧失、遗传资源流失、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等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步,全省各级相关部门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坚决落实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最佳环境的要求,全力攻坚克难,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以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契机,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座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加强对领导干部、学生、员工和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增强企事业单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提升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育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完善政策——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局面。

严格执法——重点落实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执法机制,结合开展生态环境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专项行动等工作,充分发挥通报、约谈、案件移送、问责等方式的威慑作用。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鼓励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依托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花卉等生物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阅读 190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