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冷水花(《中国植物志》插图)
曾孝濂绘
博物绘画在上世纪初伴随分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它随着我们国家的生物资源普查研究工作的需求应运而生,它遵循自然规律,准确传达大自然中客观的视觉印象,记录大自然中的生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博物绘画除了能具象地诠释理性的科学概念,用最直观、规范的形象符号来和读者进行信息交换,还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引发我们对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
牛角瓜(干热河谷特有植物) 杨建昆绘
在自然观察之前,我们浏览相关的博物画,留下对某物种的视觉印象,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时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博物画提供给我们一个经过考证、相对准确的图像文本,它所描述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真实存在的记录。
观察中,我们的绘制过程除了记录观察信息数据,还能加深记忆,以博物画的形式记录自然易于整理、方便交流,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的相互交流。
蘑菇生态图 杨建昆绘
长裙竹荪 杨建昆绘
青少年人群正处在认识自然启蒙阶段,图像会让记忆更加深刻,加之博物画的趣味性,更能拉近他们与自然的距离,从小养成细致体察的习惯,博物画绘制的过程还能帮助陶冶情操。
有人曾给博物绘画、植物科学画定义为实用美术,但这还不足以让人们了解它的性质和功能。
博物绘画与艺术绘画不同在于:艺术绘画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美的乐趣,艺术作品在模拟自然时,不同的艺术家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更在乎的是作品后面的隐意,利用画笔来营造视觉冲击力,试图用它来构筑一个情节或情绪,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认知,把个人对自然的思想和观点,甚至好恶灌输给读者,可以称之为启迪、引领大众,也可以是为了市场需求刻意地迎合读者。
艺术绘画的目的在娱乐大众,画家在吸收自然界的信息以后会做出重新的演绎或表达。
獐 杨建昆绘
博物画则不然,它通达、开放,以“诚”的态度对待自然,不带有自身情绪,不强加于人,不影响他人对自然世界的判断和认识。
起伏跌宕、姿态奇谲、风墙阵马对于博物画来说都不合时宜,它只能略带适意、随缘、任性的点缀。
博物画以一种谦虚安静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自然,对所有的物种一视同仁,不论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小草,还是万众瞩目、国色天香的玫瑰或牡丹,它们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博物画不似花卉画、花鸟画那样利用一些手法重复刻意地表现一些明星植物。
松口蘑(高山特有食用菌) 杨建昆绘
当然,博物画也不是单纯地重复摄影机的功能,像一面镜子原封不动地反射自然。
博物画表现的不仅仅是眼前某物种,而是表达这个物种总体的形态特征,是经过创作者思维整理后呈现出的科学概念。
此外,博物画还能把感官享受置于真知之上,它的任务就是记录、叙事,传播科学知识。博物绘画能够跨界让艺术与科学彼此交融,彼此关照。
金钱豹 杨建昆绘
博物画的科学基础信息内涵很广泛,要求表达准确,但不追求完整,其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最直接的基础信息数据和一个大致的科学概念,画作本身具备探索与发现的功能。
博物画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也可作为独立的作品存在。艺术绘画与博物绘画在题材选择、表达理念上均不同。
枯皮枝瑚菌 杨建昆绘
博物绘画包含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的描绘内容。动植物科学画只是生物类博物画中的一个子项。
大象杨建昆绘
博物绘画可以是经过研究结论后的产出,也有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以记录基础信息数据的形式,描述、还原物种及其伴生植物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等。
地衣(条衣、毛果哑铃孢、粒芽班叶梅)
杨建昆绘
蘑菇生境杨建昆绘
云南冰岛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
杨建昆绘
以植物科学画为例。
植物科学画绘制程序分为标本采集和制作,文字描述,标本绘制等一系列过程。
植物样本采集后,交由标本馆制作成标本并入库。科研人员从标本馆仓库提取标本,经过研究后决定需要绘制的物种,并给出文字描述,再将标本及文字描述交付绘画人员。很多时候绘画人员没条件看到活体植物,他们仅凭植物干标本和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进行绘制,一些标本不完整(由于采集期或是其它原因),绘制中还需按照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推理出复原图形补画上去。
蜀葵(《云南植物志》插图) 肖溶绘
很多时候,绘画人员没有条件看到活体植物,他们仅凭植物的干标本和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进行绘制。由于采集或其他原因,一些标本并不完整,在绘制中还需按照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推理出复原图形,进行补画。
华山松 曾孝濂绘
植物各器官绘画练习
绘制植物科学画必备工具
博物绘画有传承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使命,它像一座桥梁,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阶层人群、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沟通。
一些文字难以构筑的图像信息,博物绘画能简捷、明了地表现出来。
博物绘画的受众对象很广,除了服务于专业人士也面向普通大众,一些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不了解科学术语的大众可以通过浏览博物绘画,从感官上对自然有一个丰富的认识。
野猪 杨建昆绘
扬子鳄 杨建昆绘
鲢鱼 杨建昆绘
蝮蛇 杨建昆绘
博物绘画的受众对象范围很广,它除了服务于专业人士,也面向普通大众。
一些缺乏科学知识,不了解科学术语的读者通过浏览博物绘画,从感官上对自然有了丰富的认识。
虫草生长示意图 杨建昆绘
虫草采集场景 杨建昆绘
虫草 杨建昆绘
虽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博物绘画诞生的时间很短,但丝毫不会影响它的文化地位和价值。
尖叶原始观音坐莲 冯澄如绘于1922年
博物绘画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它在科学研究、博物史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在艺术上的价值,就像一座桥梁,把正确的自然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
最后,再来欣赏一组彩绘植物科学画。
龙胆(高山植物) 曾孝濂绘
勺兰(高山植物) 曾孝濂绘
鸢尾 (高山植物) 曾孝濂绘
鸟巢 曾孝濂绘
杜鹃花(高山植物) 曾孝濂绘
长叶绿绒蒿(高山植物) 曾孝濂绘
杨建昆
1959年生于云南昆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博物画画家。
参与国内外书刊、杂志的绘图工作有:《中国植物志》《MYCO TAX ON》《中国颜色本草图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云南植物志》《中国树木志》《西藏植物志》《西藏苔藓志》《云南山茶图谱》《云南植物研究》《四川植物志》《植物分类学报》等50多部书志的绘图工作。
撰写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造纸地图》《云南民族生态绘画》《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山语-红河生态画志》《漫步自然圣境》-西藏冈仁波齐植物篇等书。
设计并发行有:《傣族建筑》《百合花》特种邮票。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