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父亲单位田七(三七的别称)种植园里,看见一种开着黄色花似小风铃的植物,就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川贝母。
有一年咳嗽用药后也没有减轻,母亲就给我吃了有些微甜的糖浆,后来看了瓶子才知是“川贝止咳糖浆”。不久咳嗽好多了,我也记下了这种以川贝母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那让我们来看看贝母是怎样的一种中药材。
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贝母的地下鳞茎,由2-3枚白粉质鳞片组成。干燥鳞茎也就是中药常用的“浙贝”、“川贝”等。具有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功效。
贝母约有60种,我国有20种,以产自浙江的贝母为最为有名。而浙贝,又以产自象山的为最好。
据《本草正义》(清·张德裕辑)载: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名医别录》(汉末)载: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本草正》(明·张介宾著)载:象母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百草镜》(清)载: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种种医学著作表明以产自象山的贝母为入药佳品。
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见《神农本草经逢原》(清·张璐》。
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为浙贝母。但浙贝母源自象山贝母。
八十年代末,来到象山工作。听父亲说浙贝母的原种可能就是象贝母,如能在象山找到野生贝母,那么模式标本地就是象山了。由此我开始关注象贝母的野生种源。90年代初,经过岳父的关系几次调查走访相关单位及人员均无果而终,也到过认为有野生象贝母的地方观察过也不见踪影。
在此期间先后得到沈阳农业大学郭锡昌教授、原宁波市鄞县经委抗战老兵郑挥老师、原象山县农林局奚士存等同志的帮助及指点,明确了寻找方向,缩小了搜寻范围。
90年代末应约为一家集邮刊物撰写邮票上的药用植物文章《贝母》。
由于工作的原因,寻找野生贝母一事,一搁就是十多年。直到最近几年有同事家中种植贝母,问我如何种植与采挖,才又勾起我对寻找野生象贝母的想法。
行走山野,搜索象山每一个角落,观察每一种植物。
这几年一直在不断刷山观察植物,与张工说起,也一直在关注着。我们不放过每座山、每一处山岙,未想有了意外的收获,寻寻觅觅三十年,梦牵萦绕的野生浙贝母终于惊现在眼前。
来看看我们见到的生长在山野中的贝母是何模样!
我们在一处山上见到野生的贝母,植株长约60-80厘米。叶互生,叶近条形至披针形,长6-10厘米。
花钟形,有1-6朵,淡黄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可以卷住其他植物把自己固定往上生长)。
花被片长2-3.5厘米,内外轮花被片内有紫色条纹与斑点,就好像镶嵌在黄色布料上的针织品。雄花蕊6枚,花药黄色。蒴果具6棱,棱上有翅。浙贝母花期3月,果期5月。
象贝,也称“浙贝”、“大贝”,为中国四大贝母之一,因产于浙江象山而得名象贝母。清代由象山农民从野生转为家种。但象贝母自300年前传入鄞县樟村一带种植后得到迅速发展,象山贝母渐渐衰落。
官山村种植的浙贝母。
据《象山报》报道:象山西周镇官山村的朱国永看到象贝虽然有名,但多年来象山并没有人规模种植。
对此,朱国永决心重新打响象贝的牌子。他种植了7亩象贝,每亩产量在1000斤以上、产值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也因此成为了象山第六批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宁波市公安局在派驻乡村指导员陈英建老师的积极推动下在茅洋等乡镇推广种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官山村,给生长期的浙贝母摘花,以便给地下鳞茎提供充足的营养。
摘下的贝母花朵可以晒干当作茶饮等。
以上部分图片由小薇提供,在此表示感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