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群维管束植物, 其生活史中具有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植物体, 二者在生活史中交替出现, 但都能够独立存活。蕨类植物孢子体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 但仍然以孢子进行繁殖, 不产生种子。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为原叶体植物, 配子体通常片状, 没有维管组织发生, 只产生假根, 配子体是有性生殖的植物体, 成熟的配子体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精卵结合产生合子, 合子发育为胚, 胚发育为孢子体, 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过程。
通过对普通针毛蕨卵发生的研究, 发现卵细胞起源于雌配子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经两次分裂, 形成上下3层细胞, 上层细胞为颈卵器颈部壁细胞, 下层细胞似营养细胞, 中间的细胞则为初生细胞。随着初生细胞继续生长, 不等分裂形成2个细胞, 单核颈沟细胞与中央细胞。中央细胞继续不等分裂形成卵细胞与腹沟细胞。
卵发生研究不仅可以反映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特征,对揭示植物生殖的演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比不同蕨类的卵发生后, 发现在核心薄囊蕨中, 已观察的种类中成熟卵上均具有卵膜, 但不同演化地位的种类卵膜形成有一定的差异。比较发现大部分种类卵膜呈网状, 本文的普通针毛蕨的卵膜形状也与其相似。推测这些蕨类的卵膜形成与分离腔内的不定型物质消失有关。而在水蕨、铁线蕨和峨眉凤丫蕨中的卵膜则呈层状, 推测与卵细胞内囊泡和内质网的作用下堆积形成的有关, 一些脂类物质也可能参与其中。核心薄囊蕨这种卵膜的差异可能与蕨类植物的演化有关, 支持凤尾蕨、铁线蕨、水蕨、裸子蕨等相近的演化关系。此外, 在非核心薄囊蕨类中, 除了里白以外, 其他已观察的蕨类植物在卵发育后期都未观察到受精孔的出现, 表明里白类可能是进化蕨类植物的祖先。
而核心薄囊蕨类中的受精孔是普遍存在的, 且不同演化地位的蕨类植物受精孔的位置有所不同。从受精孔的有无到受精孔的位置迁移, 推测这些变化可能是与蕨类植物的进化及防止多精现象有关。本文从真水龙骨类II金星蕨科的卵发生进行研究, 通过对其卵发生的过程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 推测蕨类植物卵发生的演化途径, 对蕨类植物的演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