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版纳自然科普亚洲象篇 | 亚洲象的前世今生

媒体:原创  作者: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专业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2021/3/29 13:28:59

象,作为当今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貌似是可以称霸大陆的王,而它们确实曾经统治过大部分的陆地,而当人类走出非洲……,时至今日它们已是没落的王朝。

图片

亚洲象,赵怀东摄

这是“山一自然”推出的系列科普小文章“亚洲象篇”的第二篇文章。我们的系列科普小文章分享“社区养蜂项目”涉及到的相关物种和自然,以及他们之间奇妙的关联与互动,从轻松而有趣视角的展现神奇而睿智的自然的冰山一角。欢迎小伙伴们持续关注,和我们一起顺藤摸瓜,打开奇妙自然。

——编者

一、亚洲象的演化历史与现代特征:

我们从亚洲象的起源讲起,亚洲象所属的象科现在属于哺乳纲(合弓纲)真兽亚纲非洲兽总目长鼻目。在1.4-1.2亿年前,随着大陆的分裂漂移,在非洲大陆上的真兽类演化出了非常独特的一支非洲兽类群。在6500-6000万年前,非洲兽中出现了一类近似于如今的蹄兔的动物,生活在特提斯海岸,可能是半水栖的动物,这类动物中体型较大的一支又演化成了海牛目和长鼻目。

蹄兔目、长鼻目和海牛目的动物属于同一演化支,你很难想象大象和长得像兔子体型不大的蹄兔有着共同祖先、亲缘关系较近。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每一个类群的物种都会想办法演化出更多的形态占领不同的生态位,比如大象与蹄兔,不同类群的生物又会因为环境和生态位近似发生趋同演化,比如海牛与鲸。

图片

象的近亲——蹄兔,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的长鼻目、蹄兔目和海牛目因为其前四肢带有蹄状的指甲,在盲肠内通过微生物发酵食物,而被称为“近有蹄类“,(也称作”泛蹄大目),但它们和真正的有蹄类(奇蹄目和鲸偶蹄目)亲缘关系相距甚远。

到了新生代,长鼻目在各个时期出现的各种象都是当时体型最大,最特化的植食性动物类群。在早期始新世的地层中所发现了化石石磷灰兽、达乌伊兽和奴米底亚兽,是长鼻目的早期类群。在北非的晚始新世地层发现的始祖象的上下门齿已经突出,开始形成獠牙。始祖象大概身高0.7米,并且可能栖息在淡水中,类似于小型河马。这些早期长鼻目种类的体型远不如今天的大象,有些和狗差不多,但臼齿的咀嚼面已经具有和现代象类似的适于咀嚼植物的平行的脊。

晚始新世,非洲大陆的象类向多样化发展,体型更大,也出现了和今天的大象类似的柱状四肢。在渐新世早期,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联通,象类走出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在中新世扩散到北美洲。

象类在演化过程中,四肢骨骼变长增粗,以支撑越来越大的体重;头骨增大,颈部相应缩短;门齿异常生长,形成獠牙;牙齿数量减少,臼齿咀嚼面脊数增加。现代象最为显著的长鼻子也是一点点变长的,早期的长鼻目并没有长鼻,只有一个短的柔软的象鼻。象鼻变长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通常认为是因为不断变大的体型和随着头部增大而缩短的颈部会使象在获得更强悍身材的同时丧失灵活性,尤其是造成取食和饮水的困难,鼻子变长则能解决了这一问题,是一种适应性的演化。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早中新世时期,象科的早期祖先出现在亚洲。上新世,象科猛犸象属出现在非洲,并辐射到欧亚大陆,并扩散到美洲。象科的另外一支原象在非洲演化出了非洲象属,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古菱齿象属和象属(2016年的DNA序列分析,古菱齿象属与非洲草原象最为接近,可能会被合并到非洲象属中)。古菱齿象中的纳玛象(分布范围从印度到日本)肩高可以达到5.2米,估算体重近20吨,可能 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与巨犀并列)。这一时期,象类真是地球上的顶级王者。晚更新世时期,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长鼻目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曾经极盛一时大象帝国逐渐没落。

图片

纳玛象的复原图(右),左侧为非洲象,图片源自网络

人类出现后,至少还有两种猛犸象以及其他种类的象,随着人类从非洲走出和扩散,大多数地区的猛犸象被消灭,最后一群猛犸象在3700年前在西伯利亚北部的岛屿上灭亡。而古菱齿象在8000年前绝迹,可能因为人类和其他新出现的掠食者的出现和扩散。可见很有可能导致长鼻目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整个长鼻目的类群在全世界退缩消失一定都与人类的崛起和扩张有重要的干系。随着猛犸象的消亡,整个地球仅存3种大象一直延续至今,分别是普通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亚洲象。而亚洲象是整个亚欧大陆唯一的长鼻目动物。

图片

象类的演化谱系,图片源自网络

现存的3种象分属于象科的非洲象属Loxodonta和象属Elephas。

其中非洲象属现存种类为普通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也叫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Loxodontacyclotis,也叫圆耳象)。非洲象属两种大象有杂交现象。

图片

普通非洲象(提姆),图片源自IFAW

象属仅包括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一种,也仅分布于亚洲。现今包括锡兰象(E.m. maximu 指名亚种),苏门答腊象(E. m. sumatrensis)和印度象(E. m. indicus)以及婆罗洲象(E. m. borneensis)几个亚种。

婆罗洲象曾经被认为是被人类从巽他群岛引进而来的驯化亚种,但也有DNA研究认为其是3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并且是体型最小的亚洲象,也被称为侏儒象。但婆罗洲象作为亚种的地位还有争议。另外,亚洲象有一些亚种已经或可能灭绝,如叙利亚象和中国象,如今中国仍有分布的亚种为印度象。

亚洲象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的陆生动物,体型仅次于普通非洲象(非洲草原象)。雄性亚洲象肩高2.7米左右,体重约4吨。雌性肩高约2.4米,体重约2.7吨。(非洲象一般肩高超过3米)。亚洲象和非洲象的祖先早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经分化出来了,而且栖息环境差异巨大,所以两者的身体结构差异较大,外型上就有明显的区别,明显的特征差异参见下表:

1

图片

亚洲象与非洲象的区别,图片源自网络

亚洲象寿命较长,一般为60-70岁,并且有着接近人类的家庭式生存方式,通常为母子群,由一个雌性首领(通常为年纪最大的雌象)、它已经成年的儿女以及它未成年的后代所组成。雌性首领的姐妹及其后代有时候也会参与组成象群。象群成员数量一般在10-20多只,西双版纳的象群5、6头至十余头不等。有时候,通常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象群也会在一些时段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不同象群的个体之间也会有社交行为。象群对小象的照顾和保护无微不至,除了妈妈,其他成年象也都会非常照顾和保护幼象,是非常重感情且性格较为温和的庞然大物。

图片

亚洲象群,图片源自IFAW,曹大藩摄

而雄性亚洲象一旦成年(性成熟),就会被赶出象群,他们多数时间都是独自生活,四处游荡,寻找与象群中发情的雌象交配的机会。获得某个象群的交配权后,雄象虽然单独行动为主,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动在象群周边,除了繁衍后代之外,还会偶尔担任象群开路先锋和安保的角色。刚离群的青年雄象有时会形成小团体(2、3只),避免遭遇成年大公象的攻击。

作为当今亚洲唯一的象,也是亚欧大陆体型最大的动物,亚洲象的生态地位至关重要,也有着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二、亚洲象的分布历史与现状

在世界历史上,亚洲象曾经分布区域很广,西至叙利亚、伊朗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东至中国的黄河以东,南至印度次大陆和印度尼西亚南部都有亚洲象的存在。但由于气候变化、人口的增加,原本亚洲象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面积消失,使得亚洲象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都急剧减少,如今的亚洲象在上述的许多区域都只剩下零星的分布,在西亚、爪哇以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绝迹。

在我国的地质史时期,曾经广泛的分布着多种象类,主要有原齿象、猛犸象、剑菱齿象、古剑齿象、古菱齿象、三棱齿象、乳齿象等多种科属,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扩散,以上的长鼻目类群都已经灭绝了,最后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就是目前的象属的亚洲象。亚洲象也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分布范围北至黄河流域,但在历史上亚洲象的分布区域处于不断南退的过程中:3000年前(黄河流域)——2000年前(淮河流域)——1000年前(长江流域)——明清(珠江流域)——近代退居云贵高原,到目前为止,仅分布于我国的云南省南部的部分区域,分布范围和数量有限。

图片

亚洲象群,图片源自IFAW,曹大藩摄

亚洲象作为体型庞大的陆生动物,适应范围较广,但实际上本身又有一些的适应能力的限制,历史分布变化很可能受到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确实较大。但根据竺可桢等的研究,5000年来中国气候并无特别大的变化,而且环境的改变不单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所以有可能气候因素本身不是亚洲象分布北界南移的根本原因。亚洲象庞大的体型和家族群体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在野外少有天敌,人类的发展壮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力加大很有可能是其数千年来种群和分布范围退缩最主要的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否还存在野生亚洲象一度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直到1957-195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的考察活动才完全确认了云南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亚洲象生活。但如今云南西南部的亚洲象种群也已经消失。云南南部的山多树木大,土地开拓为农田较少,仍然保留有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同时,气候温润,为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空间和充足的食物,直到今天,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依然分布着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且河流谷地众多,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我国境内目前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但由于生境的局限和该区域内人口的增长和土地开发利用的扩张,目前亚洲象在云南的分布的生境已经十分狭窄,并且呈破碎化和岛屿化,范围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西双版纳勐海县北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六顺乡-思茅港镇-云仙乡一带,澜沧县发展河乡,江城县整董镇、康平乡,以及临沧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近年来,由于国内对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非常重视,打击盗猎、保护宣传等各种保护行动和工作的持续开展,国内的亚洲象种群有所恢复,在亚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0头左右增长到了现在的300头左右,但栖息地不足及破碎化、人象冲突加剧等保护问题仍比较突出,亚洲象及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图片

亚洲象,赵怀东摄

关于亚洲象在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性、保护亚洲象的意义以及更详细的保护现状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为大家做进一步的介绍。

图片

阅读 650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