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为一处西北断、东南超的箕状盆地。盆地呈北东 40 度方向延伸,长约 100 公里,宽约 28 公里,总体西南窄、东北宽,面积约 2800 公里(含桐城、怀宁两县部分地区)。在第三纪古新世早、中期,潜山盆地气温相对较高,天气炎热干燥。到晚期,雨量增多,湿度有所改变。这时,这里树木参天,荫翳蔽日;草地莽莽,翠绿欲滴;灌木丛生,枝叶相连。沼泽水波和湖池轻浪,涟漪荡漾。在这里,潜山安徽龟在湖旁池边沼泽地里携子带孙,任意遨游。王河蜴螈、安庆蜥等爬行类动物,三五成群嬉闹在林下草丛中。东方晓鼠、河东皖[犭亚]、大别异猬等等哺乳类动物,成群结队追逐于草地、灌木丛中。另有一些较大的动物如原始中国柱兽、韩花屋钝齿兽、安徽双蜂兽、余氏兽、江淮潜山兽以及有蹄、钝脚类等动物也漫步、驰骋绿林间。这些动物或为朋友、或为仇敌,相互竞争,依赖自然条件而生存并大量繁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洪水横溢。之后,地貌改观,河水又干涸。那些平时疾走如飞的四肢兽类和在水中游荡自如的龟鳖,不适应这些变化,大量死亡,随之被沉积物所吞噬,掩埋于地下。所以这些古老的脊椎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几乎完全绝迹。但是,埋藏在地里的这些动物遗骸、壳甲、遗迹……,在地层内受到氧化、热力、压力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有机体迅速分解、腐烂,终于挥发掉,其中的无机物质,不易腐烂分解,反而和外界的矿物质起交替作用,因而仍保存了原来的形状和结构,形成了化石。据有关专家推测,大概 10000 只生物埋在地下,只有一只有可能保存下来,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化石,而且在万年以上才能形成。历经千难万险、岁月沧桑的化石,埋藏在地层之中,绝大多数很难被发现,偶尔被人们发现一只,尤其是完整的化石,极为稀罕。今天被人们发现,并发掘出土又重见天日,经科学家研究后并且给它们定了名。前面所列举的许多古动物之名,都是研究者定的,如潜山安徽龟,东方晓鼠等。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十分稀少,非常珍贵。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在啮齿类起源研究上假设纷纭,有的认为,鼠类起源于类似更猴的原始长灵类。理由是这些长灵类有大门齿,颊齿退化,形态貌似。而这类化石在北美繁多,因而认为鼠类源于北美。7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我县黄铺地区杨小屋山上发现了一种被命名东方晓鼠的化石,属古新世晚期,距今约 5500 万年。经研究证实,东方晓鼠是最接近鼠类祖先的动物。这一研究结果公布后,引起了轰动。1980 年在美国匹茨堡市举行的早期啮齿类进化国际讨论会上,一致肯定了东方晓鼠与啮齿类起源的关系,认定世界鼠类起源不在北美洲,而在亚洲、在中国、在我们潜山!为什么叫 “东方晓鼠” 呢?专家介绍其命名由来:“东方晓鼠” 化石的发现,对啮齿类动物的起源问题的研究,犹如东方旭日,朦胧欲晓!
在潜山盆地里,脊椎动物化石遗存特别丰富,世界称著。近几年,在潜山境内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有 2 纲、12 目、48 种、13 类,数百件标本。另外还有龟类两种。在古新世,能确知龟科的最早地史记录,迄今,全世界资料都极少。潜山这几年先后发现 10 余个龟化石,都属于古新世中晚期,有两种,故命名 “潜山安徽龟” 和其新种。到目前为止,连 “潜山安徽龟” 化石在内,才只有 2 科、3 属、5 种,可见潜山发现的龟化石,何等珍贵!不仅如此,在潜山县境内,还发现了真灵长类化石,这又证明猴猿类动物,亦起源于潜山!
新中国建立后,在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曾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陕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域,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而我们潜山化石的丰富,可称华夏之冠。原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周明镇称赞潜山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 专家们认为,潜山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质史的某些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动物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化石还可以帮助专门单位研究生命起源、气象变化、地壳变迁和地质结构等许多科学问题;为有关部门找矿、找石油、找水提供可靠资料;为研究地震等工作服务。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