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科研动态

梵天净土觅知音——梵净山保护区见闻

媒体: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作者:王伟
专业号:保护地王伟 2019/7/22 11:02:28

2017-04-28

心即佛,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开展?

这是很多保护区都在思考的问题。是不是需要保护区自己来培养一套科研队伍,申请自然基金、国家项目,发文章、出专著,培养一批研究员、博士、硕士吗?

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在贵州梵净山培训基地举办的世界生物圈培训。通过与梵净山保护区张维勇局长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也许,找到了答案。

在与梵净山同志们的交流中,我有三点感受:

①重视科研,并反过来为管理服务。

张局长提出,下一步有个想法,就是尝试通过水中的游离DNA测定,从而进行水生生物的调查监测。我当时就震惊了(*@ο@*) ~这就是基于DNA barcoding的物种鉴定技术的实际应用嘛。所以,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要与保护区的自身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②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梵净山保护区一方面引进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也支持自己的工作人员,更进一步去研读在职学位。这一点与我前几年去的广西雅长兰科植物保护区有相近之处。也许很多读完研究生的同志们,毕业以后不愿意再回到保护区来,梵净山对此也持开放态度。梧桐花开,凤凰自来。如果心已经不在保护区,那再强留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吧。

③保护区同志们能够静心潜修。

在与梵净山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有的同志能够主动上来了解我们这边做的科研项目。说明同志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而保护区的梵天净土,也确实适合有志于此的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培养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青年科学奖”人才,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图片来自MAB官网,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向“青年科学奖”获奖者,梵净山科研科石磊,颁发奖杯)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排除杂念,终能成功。

愿与保护区同志们共勉!

阅读 104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