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乡域生物多样性 > 保护实践

云南普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让“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更加璀璨

媒体:普洱发布  作者:内详
专业号:孙莹 2023/10/26 14:36:56

编者按亚太森林组织秘书长鲁德在10月16日举行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新闻发布会说,亚太林业论坛落户普洱,是亚太森林组织基于普洱拥有森林资源优势、地缘区位优势、平台基地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地方政策优势和未来发展优势,在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等方面作出典型示范的权衡考虑。10月24日,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在云南普洱开幕,以后每两年将举办一次,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培训基地为论坛永久会址。解码亚太林业论坛落户普洱的成功密码,我们从普洱护猿、护象、护牛说起。

图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野江(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普洱,流淌在蓝天白云之下,孕育于青山绿水之中。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三大山脉和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在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1种,享有“全球生物种质基因的宝库”“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的美誉。近年来,普洱市各族人民不断铸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演绎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护猿:恢复栖息地

天还未亮,身着迷彩服、脚穿解放鞋、肩挎一壶白开水、手提干粮的熊有富就已出门,和同伴穿梭在景东彝族自治县景福镇岔河村大寨子村民小组的原始森林里,进行着监测西黑冠长臂猿活动。当地里的父老乡亲给他们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护猿人。作为护猿人,艰辛是常态,然而无论天阴下雨,他们都会守护着无量山里的“小精灵”。

十年前,记者就有幸跟着熊有富等人体验过护猿工作。他们长期练就一身好本领,爬坡过干沟钻树林,如同走平路。找到西黑冠长臂猿猿群后,护猿人会认真观测,用笔记本记录着猿群的生活习性,有时还用相机等设备采集信息。在深山老林里工作一天,他们回到家还跟家人分享护猿的乐趣。

图片

△西黑冠长臂猿(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投入护猿工作,村民刘业坤还帮助妻子“减负”,把家里的30余只山羊全部卖掉。记者发现,在大寨子村西黑冠长臂猿监测站,像熊有富、刘业坤他们这样加入护猿队伍的村民还有很多。

据了解,为了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制,加强对西部黑冠长臂猿保护等各项工作,早在1986年3月就建立了无量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黑冠长臂猿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是西部黑冠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

长期以来,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始终致力于黑冠长臂猿的保护,2003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无量山西坡景福大寨子建立了我国唯一的野外长臂猿监测站,拍摄到一系列独有的西黑冠长臂猿影像资料,共记录到长臂猿食物100余种,监测到了长臂猿“新生婴猿”“家庭首领替代”等生态行为学现象。

近年来,该局通过成立长臂猿巡护队,建立2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4个监测卡口,按公里网格安装林区红外相机,强化长臂猿栖息地日常巡护,与森林公安、林草等部门开展跨区域联合巡护。建立了长臂猿食源地2000多亩,人工修复工矿用地、荒山荒地3000多亩,为西黑冠长臂猿野外觅食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同时,建立长臂猿野外监测站,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山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合开展长臂猿习惯化研究、生态行为学研究、食性研究及遗传学研究,成功地将3群长臂猿习惯化,开创了全球不投食习惯化西黑冠长臂猿的先例。

此外,建立生物多样性展厅、大寨子“猿猴之家”,开展“拯救中国猿—让天籁之音不成绝唱”的长臂猿保护系统宣传活动,《听长臂猿打鸣的地方》《绿色生命守护神》《寻找黑金刚》《云岭之脊—无量山》等60余部专题片先后在央视频道播出,周边社区近20名狩猎者投身于长臂猿保护工作,700余户社区居民退出保护区放牧,“人退猿进”和谐相处。

如今,景东县域范围内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从1986年两山自然保护区建立统计的50多只,到现在99群600多只,成了我国西黑冠长臂猿保护的典型成功案例。

护象:建“食堂”

近日,思茅区云仙乡骂木村委会小团山村民小组村民陶双权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年底手机上安装了“普洱亚洲象预警”App,不再做“睁眼瞎”了,野象来了,就躲在屋里休息,野象走了,就立马出动干活。

“野生亚洲象成了村里的‘常客’,一呆就是好多年了。”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大树脚村村民唐红琴向记者介绍,招待好“常客”,村里也是有一套“礼仪”:空中有野生亚洲象监测员的无人机监测预警,手机里安装“普洱亚洲象预警”App,寨前建起数百亩“大象食堂”。即便在田间地头,突然出现大象,也可以往10余米高的亚洲象监测塔跑好避让大象。在普洱野生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地方,类似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

图片

△野生亚洲象(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普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组建了一支25人的专业护象队伍和70人的大象监测员队伍,对亚洲象群进行人工和无人机预警监测,统筹做好亚洲象保护救助、安全防范、预警监测、引导村民撤离危险区域等工作。目前,已成功救助6头亚洲象。

在普洱市,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亚洲象观测塔、全国第一个亚洲象护象小学,随后又分别在思茅区扩建1个蚌弄防象护象小学、江城县扩建1个亚洲象观测塔;在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安装太阳能路灯523盏、太阳能庭院灯350余盏、制作安全警示牌380个。普洱市还有效提高了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投保力度,补偿标准有了明显提高,仅2022年下半年完成国家、省级资金投保700万元,并与承保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更大程度弥补了群众的经济损失。

2021年,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从普洱出发,开启北上南归之旅,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目前,在普洱市常年活动的象群约10群127头,同一时点最多监测到有202头野生亚洲象活动,占全国的60%以上。

护牛:建“盐仓”

印度野牛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洱市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印度野牛的核心分布区域之一,保护区内的思茅片区和澜沧片区均有印度野牛分布。

1996年,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印度野牛种群总数量趋于稳定向好发展。

“有几头印度野牛经常在我们寨子的山林里活动,有好几年了。”思茅区龙潭乡老鲁箐村民罗成文告诉记者,村民进出或做农活都会尽量绕路走,骑摩托或开车尽量不鸣笛,减少对印度野牛影响,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记者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村寨走访发现,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措施更加有力。

据了解,2018年以来,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还启动实施了保护印度野牛等极小种群的科研监测项目,在印度野牛频繁活动区域安装300余多台红外相机监测,五年时间红外相机拍摄到印度野牛上千次。

图片

△印度野牛(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以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干箐区域为例,红外相机监测到了印度野牛从幼崽变化成亚成体期间的变化。通过监测发现,2021年7月,在小干箐区域产下的一头小牛犊,目前已长大成亚成年的印度野牛。

据介绍,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通过监测,逐步掌握了印度野牛生活活动规律,精准开展食物源基地、硝塘、栖息地植被恢复等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保护区内,选择印度野牛喜食的粽叶芦、鸡嗉子榕(鸡嗉果)、杨翠木、饭豆等植物,以连片和零星交错的方式种植57亩食物源基地。并改造野生粽叶芦或鸡嗉子榕分布集中的区域共1200亩,形成粽叶芦、鸡嗉子榕成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供印度野牛取食。设置巡护路线25公里,在印度野牛必经的过道和长期取食的地点修建7个简易的人工硝塘。

图片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近年来,西黑冠长臂猿、野生亚洲象、印度野牛等普洱“明星家庭”的消息时常见诸各大新闻媒体,全市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的成果备受关注。普洱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构筑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普洱作为全球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绿洲的地。

来源:普洱发布

阅读 40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