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保护人的朋友圈被一件事儿刷屏了,那就是期盼已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更!新!了!
新名录在原名录基础上增加了517种(类)野生动物,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达到了988种(类)。之前由于数据缺乏、种群变化等原因未列入名录的濒危物种,在此次调整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目录中鸟类的保护等级也有了很大变化,可谓是“躺升级”——鸟在窝里蹲,一级二级天上掉。
那么问题来了,上图有几种国家一级保护,
几种国家二级保护?©刘洁芸
本次调整后,有20种鸟类成了“跳级生”, 从原先不在重点保护名录,直接跳到了一级重点保护,也就是和熊猫同级了。可惜这几位“跳级”凭的不是好成绩,而是因为他们岌岌可危的种群存活状态。
熊猫君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与我们保护区域相关的“跳级生”:勺嘴鹬、东方白鹳、黑嘴鸥,青头潜鸭和黄胸鹀。
勺嘴鹬
(Calidris pygmaea)
勺嘴鹬小巧乖萌,外形独特,“自带饭勺”,因为种群极度濒危而受到广泛关注。IUCN红色名录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据估计全球种群数量仅剩240-456只。自2002年以来,种群正以年均26%的速度下降,一度被认为5-10年会成为又一个从地球上消失的物种。
勺嘴鹬 ©️高雅婕
勺嘴鹬繁殖地位于俄罗斯东北,楚科奇半岛至勘察加半岛之间的区域,越冬地分布在中国南方、孟加拉国,缅甸和泰国,秋季南迁过程中会在朝鲜或江苏东台及如东沿海滩涂长时间停留更换羽毛。
作为一个迁徙物种,成功的保护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为了拯救这个物种,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开展多种保护行动,例如人工繁育、卫星追踪、保护栖息地等等。
带着黄色旗标和小天线的勺嘴鹬“KY”
(2019年10月15日摄于WWF北八滧湿地)©梁嘉善
近两年,崇明东滩的鸟类调查中都看到了勺嘴鹬的身影。自2014年,WWF与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保护区合作共管保护区内北八滧区域,开展湿地规划、栖息地管理和监测、专业培训、社区管理与发展及公众参与等工作。关于勺嘴鹬的保护故事,请见鸟人说鸟(2)。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西方的传说中,有一种“送子鸟”,它们喜欢筑巢在欧洲人的房顶或者烟囱上,欧洲人认为就是这些大鸟将婴儿的灵魂从水草丰美的地方带到了人们的家中,这种鸟就叫做白鹳(Ciconia ciconia)。而我们的东方白鹳是白鹳的姐妹,长得相似,只是喙的颜色不同。
东方白鹳曾经被认为是白鹳的一个亚种,这也可能是最开始名录上没有他的原因之一。种群数量在全球仅余不到3,000只成熟个体,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
吃鱼的东方白鹳 ©刘洁芸
东方白鹳繁殖于阿穆尔-黑龙江流域,筑巢于高树上,在周边湿地中觅食小鱼和其他一些小动物。由于伐木、农业发展等原因,合适的筑巢地难以寻得。
WWF支持合作伙伴在黑龙江流域共搭建80余个人工巢,用于开展东方白鹳的人工招引和保护工作,并与合作伙伴共同编写了《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搭建手册》,在黑龙江流域多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得到推广和应用。据2020年统计,黑龙江流域现存人工巢数量超过900个,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超过300对。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白鹳人工巢
(东方白鹳喜欢住“小高层”)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WF
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及中国南部湖区湿地中,例如鄱阳湖就是其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在崇明东滩湿地也有记录到迁徙过境和越冬的少量个体。
北八滧的东方白鹳和他矮小的朋友们 ©刘洁芸
黑嘴鸥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
全球种群数量据估计仅剩两万余只,且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干扰,种群数量仍然有下降的趋势,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lnerable)。
黑嘴鸥教你如何摔倒以后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WWF
黑嘴鸥主要繁殖于中国的东部和韩国的部分滨海湿地,喜欢在长满碱蓬的盐沼湿地地面筑巢。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一定数量的黑嘴鸥过境以及繁殖,近几年夏天都能看到出巢的黑嘴鸥雏鸟在地上奔跑的萌样。
满地跑的毛茸茸的黑嘴鸥崽 ©薛文杰
为了研究,乖巧等待称重的黑嘴鸥小盆友E07
(E07:哼,今年我就国一了,你还敢抓我吗)©薛文杰
青头潜鸭
(Aythya baeri)
青头潜鸭长了一对白色豆豆眼,(身边的同事说:那双像中了邪一样的小白眼,远看近看怎么看都像一只机器鸭!)是一种潜水鸭类,可以潜入水中,捞水下的植物和鱼虾贝等为食。
青头潜鸭 ©️高雅婕
熊猫君科普上线,根据鸭的行为可以分为潜水鸭和浮水鸭两大类。像青头潜鸭这类潜水鸭,因为他们觅食行为是潜入水下吃深处的食物,因而形态上看他们一般吃水比较深,所以在水面上看起来,一般没有翘屁股(有时有姿势变化也可以看到)。为了提供更大的潜水动力,脚在身体的更后方,因而他们站在地面上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奇怪(如下图的右边)。
浮水鸭(左)和潜水鸭(右)的对比
(图片来源请见水印)
浮水鸭,例如我们一般常见的斑嘴鸭和绿头鸭等,都只在水面或者不深的水中觅食,有时候可以看到一群群翘起的鸭屁股。形态上看,他们和潜水鸭正相反,吃水浅,一般都可以看到上翘的屁股。脚位于躯干中间,在陆地上的时候看起来就比较平衡。
鸭屁屁大赏 ©️刘洁芸
青头潜鸭是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物种,主要繁殖于我国东北和俄罗斯。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印度和日本等地越冬,迁徙中路过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大片区域。
飞行中的青头潜鸭 ©️雷刚
近三十年来,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等原因,青头潜鸭的数量急剧下降,从10,000-25,000只锐减到不足1,000只,2013年被升级为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物种。
WWF自2015年开展了武汉、潜江返湾湖、公安崇湖、枝江金湖等多个地区青头潜鸭调查和栖息地保护工作,并参与编制了《武汉青头潜鸭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黄胸鹀
(Emberiza aureola)
在广东,黄胸鹀还有个名字叫“禾花雀”,而这个名字一般出现的地方是在菜单和黑市上,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黄胸鹀但却听说过禾花雀,这就是件很悲哀的事儿了。
美丽的黄胸鹀雄鸟 ©Manshanta Ghimire,CC BY-SA 4.0
2017年,IUCN正式将黄胸鹀升级为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曾经黄胸鹀也是一种数量极多的迁徙雀鸟,如今却被吃到离野外灭绝只剩下一步之遥。据2015年的研究表明,根据长期的监测数据回溯和分析,1980至2013年间,黄胸鹀的种群数量下降达到了84.3-94.7%。
黄胸鹀曾经在我国的华北到华南都有分布,能看到成百上千在稻田中飞舞觅食,但现在数量极少,被冠上了所谓“滋补壮阳”的功效,让一些人趋之若鹜。
1997年,明码标价销售的黄胸鹀“禾花雀” ©Simba Chan
在北八滧的芦苇丛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两只孤单的黄胸鹀,迁徙路上在此歇脚,可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们成群自由地飞翔。希望黄胸鹀不要像著名的旅鸽一样,因为栖息地丧失和捕杀而永远消失于这个世界。
芦苇丛中孤独的黄胸鹀 ©刘洁芸
还有31种从国家二级保护升级为一级保护的鸟类,包括小青脚鹬、黄嘴白鹭、黑脸琵鹭、卷羽鹈鹕、中华凤头燕鸥、白枕鹤等等。其中小青脚鹬、卷羽鹈鹕和中华凤头燕鸥已经给大家科普过了。另外几种,让熊猫君新年立个flag,一定会在今年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
崇明东滩保护区的黑脸琵鹭 ©刘洁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新增二级保护鸟类中,有不少值得一提的改动。
鸿雁、小白额雁、花脸鸭、白秋沙鸭等雁鸭本次都被列入了二级保护,为日后野外执法人员处理盗猎雁鸭的案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新升二级保护的小白额雁 ©️高雅婕
鸻鹬类新增也不少,原先在名录中少见的鸻鹬类,此次有多种都被纳入了二级保护,例如大杓鹬、半蹼鹬、大滨鹬等等,为这些长距离迁徙的、被人忽略的鸟类类群提供了保护依据,并可能为这些鸻鹬类赖以生存的东部滨海湿地保护带来更多资源和机遇。
新升二级保护的大杓鹬 ©刘洁芸
蓝喉歌鸲(qú)和红喉歌鸲,这两位芦苇丛的“隐士”也被列入了二级保护,和这次同样升二级保护的画眉、鹩(liáo)哥、红嘴相思鸟,百灵等相似,都是虽然在野外没那么常见,但是在花鸟市场常能见到。他们现在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了,未来大家看到无证狩猎、买卖与饲养这些鸟的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举报。
野外站环志的蓝喉歌鸲 ©刘洁芸
在此温馨提示,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宠物鸟,比如虎皮鹦鹉、玄凤鹦鹉之类的,可可爱爱乖乖巧巧的,也很香~~不必冒这么大风险去养野外抓来的,所谓驯化的个体。强扭的瓜不甜,鸟不开心,一个真正爱鸟的养鸟人也不会开心吧。
可以合法养殖的腮红小可爱——玄凤鹦鹉 ©刘洁芸
新的名录出台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的名录定期更新、更完善的管理和执法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新的一年,让我们在保护的路上携手同行。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