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是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少,灭绝风险极高等特点。目前,野生崖柏种群主要零星残存于重庆城口县和开县的悬崖、陡峭山坡或山脊等石灰岩山地。砍伐导致崖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是崖柏濒危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重度砍伐后崖柏种群数量和其群落组成结构等特征,试图揭示伐后崖柏种群更新及其群落动态规律,为崖柏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004年我们在重庆市开县雪宝山王家岩(108°40´25.8"E,31°36´54.1"N)发现崖柏砍伐群落,设置4个10 m × 10 m的固定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分别在2010和2016年复查。样地内崖柏群落属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主要有崖柏、铁杉(Tsuga chinensis)、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和粉白杜鹃(Rhododendron hypoglaucum)等;林下灌木主要有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茵芋(Skimmia reevesiana)等;草本层主要有薹草(Carex spp.)、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等。
崖柏残存群落伐后2004–2016年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了22.58%,其中幼苗幼树占85.71%。砍伐13年后,崖柏成熟个体平均胸径仅9.18cm,2004年样地内崖柏残存伐桩平均基径为16.12cm。崖柏种群数量增加主要为幼苗幼树,种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短时间内难于恢复。
崖柏种群生存率下降25.43%,种群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分别增加24.12%和28.62%。伐后崖柏种群生存率持续下降,累积死亡率、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增加,崖柏种群生存力降低。
崖柏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96.43%,崖柏重要值和针叶树种重要值分别下降33.35%和34.53%。伐后崖柏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持续降低,群落优势地位持续下降,群落表现出由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综上所述,经过13年自然恢复,被砍伐崖柏种群生存仍受到严重威胁,亟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