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黑猩猩(学名:Pan paniscus)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体长70-83厘米,体重30-45千克。和黑猩猩外表相似,但比起黑猩猩,它们较能直立,更温顺,很少发怒,也不爱喧哗,鸣叫声也与黑猩猩不同 [1] ,较爱好和平,它们用很频繁的很随便的性生活和双性性交来处理冲突和解决社会问题 [2] 。倭黑猩猩的体型和黑猩猩相比,它的身形较为修长苗条头略小。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头顶毛发向后,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
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雌性率领 。食量很大,吃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倭黑猩猩产于非洲刚果河以南,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倭黑猩猩体长:雄性73-83厘米,雌性70-76厘米;体重:雄性40-45千克,雌性30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
倭黑猩猩的体形要比黑猩猩小得多,还不到黑猩猩体重的一半。体型也比较细瘦,头发更长,肩膀较窄,头颅较圆,嘴唇发红,两耳也较小,后肢第二、三趾之间略微有蹼相连,毛色纯黑而细软,比较整洁,不像黑猩猩那样粗硬杂乱。倭黑猩猩的幼仔生下来脸和手掌是黑色的,而黑猩猩幼仔的脸和手掌则是粉红色的。
倭黑猩猩是高度智能化,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生活在稳定的地区,集群生活,能多达150名成员,虽然这通常在觅食和活动的时候会分裂成更小的群体,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雌性率领。食量很大,主要是水果,也吃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该物种比黑猩猩更多地依赖于植物的根茎。偶尔也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型脊椎动物,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
倭黑猩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树上,在树上建造很简单的巢,在树枝上觅食水果,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千米,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4-5]
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类近亲倭黑猩猩有与其同类分享的爱好。分享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其他人类独有的还包括使用语言、战争记忆协作繁殖。但倭黑猩猩的奇特之处是,它们更爱与陌生猩猩而不是熟悉的同类分享食物,此举旨在扩大社会网络,类似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
倭黑猩猩在刚果河的低洼中部的刚果河流域有一个不连续的分布范围。估计其潜在的范围约50万平方公里。在其整个历史分布区,倭黑猩猩小种群发生基因流的障障。由于倭黑猩猩的扩散模式,有效种群大小的雄性比雌性小。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倭黑猩猩种群有一个稳定的人口史。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对包括刚果盆地南部的部分,开赛河以南地区的调查,1980年时还有10万只,而至2012年已经只剩下不到1万只。
曾经约10,000只倭黑猩猩只在刚果河南部以及其支流的开赛河北部被发现,在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潮湿雨林中。由于两者栖息地正逐渐丧失,以及在内战中猎寻兽肉(bushmeat)的活动,使它们已濒临绝种。至多也只余留数千只倭黑猩猩。
20世纪70年代,研究倭黑猩猩栖息地的尝试起步。但由于地理和政治原因,这些努力总是时断时续。濒临灭绝的野生倭黑猩猩(估计数量在6000至10000只之间)只,生存于刚果(金)境内浓密的不能进入的热带雨林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濒危(EN)。 [8]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