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科创中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山东农业大学丁延芹教授/杜秉海教授土壤微生物科研团队和东北农业大学姜巨全教授盐碱地微生物科研团队于6月16日-6月25日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进行了冬小麦试验示范测产和夏玉米、大豆播种工作。这是继2022年6月冬小麦(见该公众号2022年7月1日“科创中国”建设栏目发文“微生物-为盐碱地改良插上科技的翅膀”)和2022年11月玉米、棉花、大豆、冬枣等多种作物田间试验获得显著效果(见该公众号2022年12月1日“科创中国”建设栏目发文“嗜/耐盐微生物-在盐碱地修复与高效利用方面再创佳绩”)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作物协同修复和高效利用盐碱地试验”的后续示范工作。经专家组测产验收,形成冬小麦验收意见:与对照相比,施用嗜/耐盐微生物菌剂的小麦增产幅度在25.48%-28.89%,实际增产80-116公斤/亩,经济效益显著。以上科研工作得到了黄三角农高区及其服务公司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此外,本年度双方团队2023年4月底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以及齐齐哈尔市盐碱地开展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等实验示范工作,其中仅玉米示范1000余亩,苗期、小喇叭口期等多项指标均显示嗜/耐盐微生物菌剂明显缓解盐碱胁迫并具有显著促生效果。
“嗜/耐盐微生物-作物协同修复和高效利用盐碱地”这一技术基于由“盐碱地适应作物”向“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的学术思想,采用“边利用边修复”思路,借助嗜/耐盐微生物缓解作物盐碱胁迫的作用以及促生作用,提高作物耐盐碱能力,进而通过微生物-作物协同作用改善土壤环境,是解决盐碱地的修复和高效利用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双方团队着力于嗜/耐盐促生微生物菌剂工艺优化与产业化、嗜/耐盐微生物-耐盐碱作物联合修复和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工作;在理论创新研究方面,双方团队希望进一步解析嗜/耐盐微生物菌剂如何缓解作物盐碱胁迫以及显著促生/增产的分子机制,以指导利用嗜/耐盐微生物菌剂助力作物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继续开展科研攻关,为盐碱地开发利用贡献“嗜/耐盐微生物”的力量。
“科创中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姜昕研究员表示,国家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需求,我国5亿亩盐碱地在解决国家粮食供给需求方面则潜力巨大。农业微生物在助力作物盐碱地上的适应性、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土传病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中,作为“盐碱地的优势菌群”,嗜/耐盐微生物在盐碱地的修复和高效利用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利用嗜/耐盐微生物菌剂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丁延芹 供稿)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