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综合动态

身在旧金山,为打破文化偏见,这个武汉女孩“下手”了……

媒体:原创  作者:阿里巴巴基金会   专业号:阿里巴巴基金会 2021-01-06 10:31:32

王婧是阿里巴巴的一名海外员工,在美国旧金山国际传讯部担任商业分析师的工作。

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王婧希望能够有一个平台,让中美的青少年真正做到面对面交流,打破偏见。

在阿里公益文化的启发下,她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中美童梦”,致力于引导中美青少年以社会创业的方式协力解决社区问题,从而搭建起中美年轻一代的友谊桥梁。

“我人在硅谷,同时又在阿里,做这件事其实是有天然优势的。”王婧觉得,这不仅是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也是在为世界培养下一代拥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创业者。

“我是阿里人,更是公益人”,身在旧金山,她觉得她有责任打破文化边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01

17岁离乡赴美求学

她的烦恼不太一样

王婧的家乡在湖北武汉,2006年,因为一次交换学习项目,王婧来到美国东部的匹兹堡,开始了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

初来乍到,这个湖北妹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

“交换期间我参加了美国的高中毕业舞会,当时寄宿家庭的小伙伴还带我去买裙子,第一次觉得原来高中的生活可以这么多姿多彩。”

“而且美国高中教育以兴趣和人性化为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这段交换经历给王婧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跨文化交流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收获了友谊。”

假期时,她带着寄宿家庭的小伙伴来武汉玩,两人还穿着旗袍留下了一张合影。这张17岁时拍摄的照片,成为了王婧关于跨国友谊的珍贵记忆。

图片

▲王婧(右)

2018年,王婧加入阿里巴巴驻美国旧金山国际传讯部,担任BI(商业分析师)。

留学多年,在中国公司工作让她感到一种归属感,“阿里价值观和文化里提倡“向善”,很多业务都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会融合公益的元素去考虑长远的价值,这一点和我之前待过的公司不一样,特别吸引我。”

“而且阿里鼓励员工做公益的氛围非常浓厚。”响应“人人3小时”的号召,王婧常常和同事们一起做公益,例如组队去加州监狱给里面的人做求职演讲等等。

很快,王婧就迎来了一个深度做公益的机会。

2019年初,国际形势的变化,让有着在中美两国生活经历的王婧非常苦恼,“无论是美国还是国内的朋友,似乎都对彼此有一些偏见,连我一些亲戚和朋友也不例外。”

“比如有亲戚会委婉表示美国那边很危险,而我一个周围的朋友认为美国人的工作机会被抢走了。当时我看所有的新闻都不对劲,心里挺难受的,因为我亲眼看到的并不是这样。”

这让王婧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2019年夏天,和好友Lauren戴成欣偶然间的一次交谈,让她发现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人。“我们都认为,跨文化生活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国际化视野,也让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友善和开放。”

这次深入探讨给王婧带来了思考:如果想消除更多隔阂和偏见,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

“当时马老师非常鼓励非洲的年轻人积极创业,去解决发展中国家各个领域的社会问题,这一点给了我启发。”

王婧和Lauren决定为美国和中国的青少年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平台,把中美青少年聚集在一起,以社会创业的方式共同解决中美社区问题,从而帮助双方增进友谊。

图片

▲王婧

其实社会创业的理念和阿里所提倡的‘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阿里文化里非常打动我的一点。”

“所以我坚持想把社会创业理念带给他们,让年轻一代们能够在社会使命的驱使下,学会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把这种理念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于是,寄托着王婧期望的“中美童梦”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02

第一次项目试验,

她找来了朋友和亲戚的小孩

从第一期筹备开始,王婧就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忙着设计课程、做PPT。而且我们当时都是门外汉,对于整个流程完全是在摸索,第一期的孩子也是我们从身边的亲戚家找的。”

第一期的9个孩子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波士顿、上海、北京、拉斯维加斯等几个城市,都是14-18岁的高中生。

王婧表示,“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视角,对多元文化接受度很高。”

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的时区,调来调去,最终才定下来:旧金山时间晚上6点,北京时间上午10点。

“我当时在意大利度假,早上6点就爬起来开始了。”王婧笑道。

她还清楚地记得那天,9个来自世界不同城市、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男孩和女孩通过手机登录了zoom平台。王婧作为教练,引导大家自我介绍,几个孩子很快就熟悉了起来,打着招呼。

让王婧惊讶的是,中美青少年们不仅对彼此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都感到好奇,而且他们所关心的社区问题也有类似之处。

当时王婧引导大家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讨论。有个来自波士顿的女孩很注重环保,谈起了自己家的垃圾recycle问题,和一个上海的男孩交流时,她才发现原来中国青少年也在关心垃圾分类。

“当时上海垃圾分类很火嘛,大家一聊才发现,诶,原来对方也是这样的。”

首次熟悉和交流结束后,王婧留下了一个“可持续时尚”议题的调研作业:“你家的衣柜里哪些衣服最不环保?”。

一周后,大家带着满满的调研结果回来了:

“牛仔裤是最不环保的,因为生产过程需要很多水,碳排放也比较高。”

“棉制衣似乎看起来很环保,但背后的供应链里如果有非法劳工的存在,站在可持续的角度来说却并不环保。”

“快时尚品牌的衣服质量不好,穿几次就要扔掉,不仅浪费而且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

让王婧记忆深刻的是,这场议题的展示方式也别出心裁——孩子们分别穿着家里最环保的一套衣服,在各自城市的街头“走秀”,以此代表和宣扬自己的环保理念。

在最后一周的展示环节,9个孩子在共享平台上轮流播放了自己的“时装秀”视频,无论中美,所有孩子都向对方展现了最大的善意和尊重,这让她十分触动。

有个叫做Caroline的美国女孩惊奇地感叹:“我居然坐在我家露台上,用手机和中国的朋友聊天!我爸妈60多岁了,他们都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更让王婧感到意外收获的是,她看到了这些少年身上的亮点:在讨论公共议题时,这些孩子们都非常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她看来,所有社区问题其实都是世界性的问题。“拿垃圾分类来说,它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美国,更发生在全世界。讲得更大一些,其实孩子们探讨的是全人类的问题。”

这让王婧坚定了一个信念,“中美童梦”不仅要搭建一个交流文化的平台,还要帮助青少年深耕社会创业理念,让未来一代从小就树立起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和意识。

图片

▲王婧(中)

在“中美童梦”,王婧把所有学生称为“社区领袖”,英文叫“Community Leader”。

“因为我们希望这一代人通过这个项目,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他们各自社区或者世界的领袖。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她们都能够凭借国际视野和观点,用自己的思维和手段去解决。”

第一次尝试的成功,让王婧信心大涨,她筹划着完善第二次项目的框架,比如每期项目定为12周,每周须参加一个半小时等。

为了招到第二期的参与成员,她不仅发动身边的好友,自己也在网上搜索附近的学校,然后email校长,询问是否可以推荐合适的学生,并且抽出时间在学校里开宣讲会招生。

“那段时间真的既累又开心,一想到这件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浑身都是劲儿。”

03

疫情席卷全球

友谊悄然诞生

2020年2月,第二期项目正式开始。这是王婧印象最深刻、触动最大的一期,“因为这一期项目的主题,是抗疫。”

时间倒流回10个月前,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武汉。那时,国内新冠疫情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为了遏制疫情,武汉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实行封城。

近千万人在家里坚守着一线希望,整个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

王婧回家过年的计划被迫搁浅,不得不与家人分隔两地。身为武汉人,她无比挂念自己大洋彼岸的家乡和亲人。

更糟糕的是,部分外媒对疫情的报道具有歧义和偏见,她感到心痛和无奈。

第二期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在这期社区领袖中,她找来两个来自武汉的男孩和女孩。王婧记得项目开始时,只有中国的孩子在隔离不能出门,当时其他来自美国的孩子都很好奇:“你们每天待在家里都干些什么呢?”

结果没过多久,随着疫情蔓延,无论中美,所有参加项目的孩子都隔离了,大家很快亲身体验到隔离在家的滋味。

“当时他们所有户外活动都停止了,什么都做不了,只有中美童梦还在继续。这里就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呼吸的窗口。”

也因为如此,在每周的线上活动,王婧和教练们想方设法安排了一些有趣的项目给大家。

“有个美国女孩以前是跳过体操,热情活泼,于是就请她领了一节操给我们,然后每个人都一起蹦蹦跳跳很开心。”大家还一起分享了居家食谱,晒出自己的美食,一同线上云锻炼等等。

图片

▲中美童梦第二期的社区领袖与教练们

让王婧最为触动的,是4月份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大家正在聊天,来自美国纽约的女孩Zahava问道:“中国也有樱花吗?你们那边的樱花什么时候开呀?我家后院的樱花快要开放了。”

说着,她发了一张自家后院樱花的照片。

图片

接着,武汉男孩小元说“有”,马上也发了一张樱花图。那是武大开放的樱花,在湛蓝天空映衬下灿若白雪,煦煦春光。

图片

女孩哇了一声,说好漂亮。有些距离瞬间就被消弭了。

王婧当时就感觉心被软软地撞了一下。那段时间既黑暗又漫长,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将会去向何处,也不知道希望何时出现。

但让她感动的是:“在孩子们眼里,世界始终纯真而美好,充满生机和希望。

疫情发生后,阿里巴巴联合一线抗疫专家发布了《新冠肺炎防治手册》。

阿里巴巴总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翻译校对小组,王婧所在的阿里海外部作为一股支援力量参与其中,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支持翻译工作的优先级调到了最高。

“那时工作量特别大,几百页都需要翻译和校对,我和同事们一起连轴转,没有周末,晚上基本睡不了多久。虽然很辛苦,但能为疫情出一份力,我挺骄傲的。”

与此同时,王婧也感受到了一种身为阿里人的自豪感,“阿里能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和科技优势为解决疫情赋能,真的特别棒,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根植在企业文化里的。”

当时,中美童梦的孩子们也在探讨疫情催生出的新问题,比如无接触配送如何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解决问题、如何解决偏远地区的学生们远程教育难的问题……

图片

在灾难面前,无论是阿里人还是中美童梦的孩子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全人类的灾难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这让王婧觉得,以她为纽带的大团体和小团体之间,于冥冥之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和联系。更让她觉得,身为阿里人的骄傲,是让世界一点点变得更加美好。

4月8日,武汉终于迎来解封。长江两岸的高楼上无数璀璨的灯光亮起,纪念这意义重大的重启一刻。

小元在线上给大家分享了武汉解封灯光亮起的图片,所有人都非常开心,一起祝贺他,祝贺这来之不易的一刻。

面对疫情,这些从未见过面的孩子以超越想象的善意和理解,奇妙地产生了共渡难关的情谊。

“很难得的是,之前不少人对武汉人会有偏见,但这批一起经历过疫情的孩子们却没有,反而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这让王婧更加肯定了这个平台的意义。

经过前两期的复盘,王婧改善和优化了一些环节,”很多资深的教练讲的概念比较宏观,孩子们反馈说虽然有启发,但没有能拿来实操的东西。“

“而且第二期项目我们做的很痛苦,每一周都要想下一周要干嘛,没有做到系统化。”她深感自己还需要学习,于是她一边向做过相关教育的项目人士学习经验,一边开始了第三期的招生。

04

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

第三期招生,王婧开始考虑学生背景的多元化,“我想让更多没有机会出国的孩子也能有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机会。除了经济条件,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宗教背景、所属地区、和族裔原因没有办法接触到跨文化。”

但没想到这一招就是好几个月。“因为时区不同,我联系中国的学生都是在晚上或者凌晨,先要给对方的家长或老师发消息,常常很久得不到回复。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人,孩子还不一定愿意来参加。”

王婧那段时间惆怅无比,连洗澡和跑步的时候都在想招生的事情。

之前在休息时,她爱好做美食、逛街、看书,但有了“中美童梦”以后,她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在想怎么把项目做好。

但王婧丝毫没有觉得这是负担,而且心甘情愿投入其中,“每次看到孩子们能解决瓶颈问题,都让我特别兴奋,我也能和他们学到很多东西。”

在第三期中,上海女孩小滢提出了:“如何解决青少年性教育缺乏的问题?”

小滢说,自己特别关注青少年的性教育缺乏问题,家长科普缺席、性骚扰频发屡见不鲜,她特别想建立一个平台,呼吁同龄人关注性教育,也呼吁女生不要害羞,面对身体问题要自信,不要被胖瘦观念绑架审美。

这令王婧感到很佩服:“可能因为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国内的孩子都很乖巧,比较保守,但其实他们的想法也很犀利也很前卫。”

但在想解决方案的时候,大家却卡住了,绕来绕去,“几周后一个美国小孩突然提出,自己在去美术馆看画的时候想到,可以用艺术的方式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传播媒介。大家一下都豁然开朗了,我觉得这就是意义。”

“他们最后做了一个以艺术课堂形式普及性教育的网站,汇集了中美很多作家、美术家的涉及到性教育科普的作品,还有各类小讲座。因为很多青少年可能会不好意思谈起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就想到了用这种方式去科普,我觉得特别新颖。”

图片

12月5日,第三期项目结束了,“社区领袖”们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有趣的是,在针对同一个社会问题的调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中美之间的差异。”王婧说。

比如在疫情期间,一个“西藏女孩为上网课爬两小时雪山追信号”的新闻就引起了激烈讨论。

图片

刚开始,美国的青少年们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上不了网的情况,结果花了一周时间调研后,发现美国也有上不了网的情况,但和中国偏远山区不同,美国这一情况常常发生在低收入城市区,例如,几个孩子共用一个设备、WiFi信号不好的问题十分常见。

还有第三期的“青少年压力及抑郁症”议题,这个议题是一个杭州男孩提出的。

在参加活动前,他觉得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但在实际的调查后发现,美国的孩子压力也很大,而且焦虑比例更高。

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青少年的焦虑原因来自学业和父母,而美国青少年的焦虑原因则是来自周围受欢迎的同龄人。

通过交流,中美孩子之间总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带来很多小而珍贵的启发。很多社区领袖都反馈,自己在项目中受益良多。

上海女孩婷婷说,“在参加‘中美童梦’之前,我不太了解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但每周的讲座和跨国团队合作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我很想进一步延伸社会创业的想法,并和我的朋友们分享。”

旧金山的Jack喜欢中文,他表示:“我虽然一直在学校学习中文,但参加项目前从未接触过来自中国的学生。在这里我有了和中国青年直接接触、沟通的机会,更深入的了解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青年朋友,而不是仅听新闻里是怎么说的。”

来自布鲁克林的Deanna是一位双腿残疾的轮椅女孩,她说:“特别开心和中国朋友交流,我没有出过纽约,纽约地铁的残疾人设施也很少,我几乎哪都去不了。但现在我不用出门,就能和世界上的小伙伴讨论问题了。”

这些反馈,令王婧觉得自己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05

10万个”梦想“

在刚刚过去的第三期的Demo Day,平台上旁观的观众数量达到60人,他们是15个社区领袖的父母、爷爷奶奶、老师、家长……

王婧注意到,有人在视频框有限的空间中,穿着盛装出席,非常隆重。在展示结束时,他们会向社区领袖提出自己的问题,场面既正式又有趣。

从2019年8月成立至今,经过3个项目,目前“中美童梦”的教练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她和Lauren两个人,发展到了7、8个人,大家都是来自身边的朋友,分别来自斯坦福、哈佛、硅谷独角兽等等。

图片

▲王婧(右一)

拥有资深创业背景的他们,在深入了解了这个项目之后,都愿意无偿加入,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社区领袖们。

其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教练Hannah说:“我是被‘中美童梦’的愿景所吸引——通过长期的社会企业培训项目来建立联系。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在中美两国青年‘社区领袖’之间建立起的互信、合作和友谊是非常宝贵的。”

身边朋友的支持和加入,让王婧坚定了继续做好中美童梦的信心。她说,“做中美童梦以来,我的感觉就是世界突然变得很美好,充满希望!我从纯真的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中美童梦的英文名是“GenDream”,gen指的是generation,即下一代。这是王婧的初心和梦想。

“2019年我们的愿景是,到2030年的时候,能诞生10万个社区领袖。中美之间、甚至是全球10万个社区领袖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但我们现在才刚刚走了很小的一步。”目前王婧遇到的难题就是宣传问题:如何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找到更多青少年参与?

“幸好阿里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之一。”王婧联系到海外组织文化部,将阿里公益的平台和力量来动员更多人参与。

前路漫漫,但未来可期。“作为阿里人,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都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接下来王婧将会考虑申请阿里巴巴幸福团,倡导更多的阿里人来参与“中美童梦”,带动更多青少年成为社区领袖,为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助力。

图片

阅读 84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