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熊猫日”。每一年,我们都希望借这个时机引发大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对旗舰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看看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农村社区是如何在当地保护部门和公益组织的支持下,一点点融入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如此,社区巡护队中不断成长的女性角色也给保护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呈现出“人的多样力量”。
我们在会议室里坐下来,看女子巡护队的七个人鱼贯而入。初次见面,她们多少有点拘谨,笑盈盈、带着探究的样子打量我们。
虹口社区©️WWF
会议室在社区办公楼一层,门敞开着,外面两个篮球场见方的坝子里零散停了几辆车。早上下过一场雨,地上微润,空气里有隐约可闻的松杉气味。这里是都江堰市虹口社区。社区内有一半的范围被划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内,毗邻野生大熊猫栖息地。
作为国家公园的外围和前沿,农村社区与自然保护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虹口社区对面的山©️WWF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全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为258万公顷,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但有约119万公顷栖息地(占总面积月46%)及618只野生大熊猫(占总数量约33%)处于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这其中,有相当部分都散布在社区集体林中。
因此,保护工作能否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和支持至关重要。首先,村民与自然林地、野生动物一线接触,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当地的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其次,村民世代生活在那里,如果村民认同保护,也能扮演栖息地“守护者”的角色,阻止外来人员可能对动物和自然产生的干扰破坏。公益组织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毕竟无法在野外常驻,所以村民可以起到第一线的缓冲和防护作用。
如何让百姓对保护工作产生认同感?让他们参与其中大概是最有效的方式。
保护小区开展社区宣传©️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因此,自2014年起,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原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龙池镇的虹口社区和飞虹社区先后建立了保护小区。
何为“保护小区”?在我们的理解中,它是由当地社区所治理、管理和保护的土地或区域。因为社区百姓与土地之间深厚亲密的联系,社区居民在被恰当地调动和引导之后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贡献于自然保护及社区发展。
社区巡护队野外监测©️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因此,在保护小区建立之初,根据本村实际情况,WWF和龙溪虹口保护区就以保护为主、结合社区的发展需求,帮助社区制定了适合的保护管理及社区综合发展计划。计划包含针对社区百姓和外来游客的宣教活动、生态体验导览规划、社区可持续林副产品开发等多个方向。
社区巡护队合影©️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当然,这其中的重点和根本还是社区集体林地的监测与巡护。自那时起,社区就成立了自己的“巡护队”。每队12人,每月至少两次执行附近山林的巡护任务:记录动物活动痕迹、查巡有无违法设置猎套陷阱、劝退非法穿越的游客和违规上山采药、打笋人员…… 这项工作不知不觉坚持了8年之久。到去年巡护队换届,竟有一多半都是女性入选。是什么原因吸引当地女性参与通常是男性主导的巡护工作呢?
粱泽容分享自己的经历©️WWF
粱泽容是虹口社区的副主任,也是“女子巡护队”中的大姐。她做社区工作已经有14、5年时间。说起野生动物保护,她想起小时候一件轶事。一次跟随父母采茶时,一只迷路的野羊慌慌张张闯进茶园,全村人都兴奋地“围追堵截”想抓住那只羊,场面好不热闹。
杨国蓉分享自己的故事©️WWF
这个话题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现任巡护队队长杨国蓉是80后,她记得自己的父亲很喜欢鸟,从小家里就养着画眉、红嘴鸟……在山区,养鸟不需要去市场上买,只要技巧足够好,就可以从周围的林子里抓到。“但现在不了,”她笑得有些腼腆,“我现在回家都告诉他们不要抓。关在笼子里,不如让它们在林子里自由自在的。”
唐忠玉分享自己的故事©️WWF
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91年出生的唐忠玉记得大概是2014年,保护区的宣教中心在村口挂牌成立之后。宣教中心里有保护区的介绍、有各种动物标本,也有专业老师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宣教中心的资源对社区全面开放,本村村民、当地农家乐接待的游客,都只需要预约就可以参观。许多村民也是趁着带孩子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契机,逐渐了解了自己从小长大的社区和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
正聊的起劲,会议室门口来了两个老乡探头探脑。梁主任坐直身子,朗声对他们说:“等一下,马上就完了。”又聊了五分钟,一位大爷再次出现在门口,怯生生地往里看。梁主任于是站起来,向我们做了一个抱歉的手势,迎出去。
粱泽容耐心的解答村民的疑问©️WWF
社区的工作繁杂且琐碎,在我们到来的半天里,有80岁的老人来办理保险;有在此处置业的外乡人询问能否改建房屋;有退役军人需要更新自己的证件…… 大到防火防汛防疫,小到家长里短,都是社区负责的范围。这栋二层小楼,挂着大小8个单位牌的子。除此以外还兼具社区图书室,广播室的功能。
都兰为村民准备材料©️WWF
夏季汛期,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巡护队员的姑娘们会有很多个周末都无法休息。要不断去劝阻下河避暑的游客;最近两年疫情反复,她们还要组织核酸检测。社区里老人居多,手机操作多有不熟,手把手教他们使用APP小程序是常态。
都这么忙了,怎么还要加入巡护队?
张娟分享自己的故事©️WWF
“因为好玩啊!” 高个儿的90后姑娘张娟从外村嫁过来,为人爽直、快人快语,“她们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可能还不觉得,但像我们这种‘坝子里’(意指平地)的娃,见到野生动物真的太稀奇了!”
陈潇玉分享自己的故事©️WWF
一句话打开了女生们的话匣子。她们纷纷打开手机,找出自己拍到野生动物给我们看:灰色的松鼠在马路中间跳跃;手臂粗的大蛇在田边地里蜿蜒;还有一只麂子大小,屁股上长白毛的动物站在河道里的大石头上回头看。像素不甚清晰,我们猜测是毛冠鹿。大家的共识是,现在小动物都不像以前那么怕人了,也更常见。
野外监测巡护©️WWF
下午,我们提出想跟着巡护队员上山看一看她们平常走的山路。本来以为“社区巡护”就是在村子周边走一走。哪知道绕过村舍,后山的坡度直接拉到30度。还没有现成的台阶,都是湿滑的水杉林地。而巡护队的姑娘们简直如履平地。她们的乐趣远不止于爬山本身。山林里可观察的东西太多了:这一种花,那一种草;灌木上结出了新鲜的黄色浆果;树根上又冒出红色的菌子…… 每走一段,就有人叫起来,然后其他人就跟上去拍照。
唐忠玉捡核桃©️WWF
我接过唐忠玉递来的一颗野核桃,问她:你们中间谁爬山最好?
她狡黠的抬起眉毛:“都好……但是我更好。”跟着哈哈大笑,“你不晓得,我小时候爬树最厉害了。不仅爬,我还能从这棵树、顺着树枝跳到另一棵。人家在山上都是走,我是用跑的!”十分乐在其中的样子。
记录有趣的蘑菇©️WWF
张娟却有另一番感慨:“我们现在就是专业知识太欠缺了。上山看到一个脚印、一个抓痕都好兴奋,但就想像我们易伯那样,一眼能看出是什么动物。”她指的是有10年巡护经验的前任队长易大清。作为现在12人队伍里少数的男性,他对女子巡护队的加入很包容:“女娃娃来挺好。她们都真心喜欢做这个,爬山不比男的差。”
队长杨国蓉规划巡护路线©️WWF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高原管护站刘波站长则看到更长远的可能性:“社区巡护队的工作应该更多样化,不只是传统巡护员做的监测、巡护。作为女性,她们在对社区百姓进行入户宣传、开展面向孩子的自然教育工作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一点,也在WWF大熊猫项目的考量中。WWF成都区域项目主任徐强表示,WWF已经在设计方案,计划为社区巡护队提供更多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在未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管理工作中,我们期待这支主要由女性组成的巡护队能够发挥更多作用。
点评
1 李晟之教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国家公园应该是开放的,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保护人员更科学地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全民享受到国家公园之美和生态价值,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女子巡护队就是国家公园全民参与的一个良好体现,常年工作和生活在国家公园附近的妇女们,能够以新的视角来审视熟悉的乡村环境,集体体验自然,共同去探索家乡之美,并把国家公园保护和乡村建设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可以说,都江堰的女子巡护队为国家公园全面参与提供了新的模式,希望未来能看到我们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在都江堰的经验上,能有徒步爱好巡护队、老年骑游巡护队、观鸟巡护队等等涌现,这也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方式。
2 张黎明处长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
科研教育处
女子巡护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巡护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巾帼不让须眉,女子巡护队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她们热爱大熊猫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工作的情怀、执着、细致和坚韧品德,丰富了新时代女性形象,也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全民参与保护增加了新内涵,实践了新模式。希望都江堰女子巡护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增强野外巡护技能,为高质量建设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