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亲人离世是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要为刚刚逝去的亲人做出捐献器官的决定,就更艰难了。
《人间世》曾经拍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24岁的年轻人脑死亡,他的父亲决定把儿子能用的器官都捐出去,但到了签“放弃治疗”4个字的时候,这位父亲却怎么也下不了笔。
“万一在抢救的过程中有生机,我这个当父亲的就于心不忍。”
他最后还是签了。年轻人的器官挽救了4条性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他的母亲说,只希望其他病人的家庭幸福,不用承受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
“我真的好想我的孩子……”
选择了捐献器官后,有的父母始终走不出失去孩子的悲痛。
去年4月,一位江西宜春的小朋友因病去世,家人为他选择了器官捐献,挽救了3名器官衰竭患者的性命。不久后,江西省红十字会的“莲丝信使”志愿者接到孩子妈妈打来的电话,讲不到几句,电话那头就泣不成声。
“请问,能不能在小孩生日那天,让我跟受捐的人打个电话,我真的好想我的孩子……”
器官捐献有个“双盲原则”,为了保护捐受双方,受捐人是不能知道捐赠人任何信息的。志愿者沉默了一阵,只能告诉孩子妈妈,“很抱歉不能让你们直接通话,但‘莲丝信使’可以为您给受捐者传达留言,如果您想好到时候要说什么,我们负责一定为您传达到。”
等到孩子生日的前一天,孩子妈妈才又打了电话过来:“麻烦您帮我转达,就说,就说祝他生日快乐,妈妈很想他……”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当晚,孩子妈妈收到了一封来自受捐者的感谢信,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对我们莲丝信使来说,这不过是为家属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对这位妈妈而言,却是解开了她的一个心结。”
生命的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如果逝去的生命还能救命,也让捐献者的人生有了别样的意义。
“想到亲人的器官还能活在世界上,就像是亲人并没有完全离开一样,这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慰藉、一个念想。”许多捐献者的家人都会抱着这样的想法。
但目前,中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却仅有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移植。要创造更多生命奇迹,还需要器官协调员的努力。
为了救命,他不得不在家属最悲痛的时候出现
1991年出生的李勇,就是江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一名协调员。
由于捐献者心脏停跳后,器官的活性维持不了很长时间,李勇必须24小时开着手机待命,“如果因为我捐献失败,那我谁都对不起。”
更难的是对逝者家属开口谈捐献。尤其是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李勇坦言,“当你看到一个家庭因为失去亲人在那难受沮丧时,你不可能若无其事地问家属同不同意让逝者捐献器官。”
但为了挽救更多生命,李勇和同事们不得不在家属最悲痛的时候出现。“对于捐献者家属来说,他们大多不愿意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只要亲人身体还有温度,他们始终在期待奇迹出现。因此,当他们选择器官捐献时,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心里最后一丝期待,也放弃了亲人遗体的完整性。”
在这样的内心挣扎下,李勇感觉最难的是给家属递荣誉证书那一刻。那一瞬间,他甚至会有一种“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的感觉。
因为这份工作,李勇也曾面临很多质疑和误解,这些质疑有时还会伴随着恶言、辱骂以及威胁。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去医院之前,李勇还会反复练习自己的语气、音量和手部动作,尽最大的努力和捐献者家属沟通。
从业5年来,他已见证过近100例器官捐献。其中,让他最难忘的一名捐献者是一位29岁的女孩。
当年,这位女孩不幸患上绝症,向家人表达了无偿捐献器官的愿望,但家人舍不得,没有同意。
女孩便对家人说,“我一个想捐献器官的人都这么难,社会不理解、家人不支持,那些器官衰竭的病人,想要获取可移植的器官又得多难。”在女孩的坚持下,最后,她成功捐献了1个肝脏,2个肾脏和1对眼角膜。
李勇说,“工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误解,但是更多的是温暖。”在完成捐献后,一些家属还会对协调员道一声感谢,感谢他们帮助捐献者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
做生命的摆渡人
死亡只是生命的结束,但不是生命的结局。
在病患者的希望和捐献者的绝望之间,需要更多像李勇这样的“生命摆渡人”。
正因为我们尊重生命,才要为了生命而不屑努力。
“一个人能成功捐献器官,绝对离不开整个家庭的支持。”李勇说。工作这些年,他接触过不少捐献者家庭,他们有的陷入思念亲人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会遭受周围人的质疑和误解,也有的会遇到经济上的困难……
为此,李勇所在的江西省红十字会开展了“莲丝信使——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抚慰和援助计划”,进行线上筹款,专门帮助这些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这项计划是“江小红‘救’在身边”项目的一部分,项目还包括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老年护理服务、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和播撒善念的人道传播等9个公益方向。
在“莲丝信使”计划里,志愿者们入户遍访了近200个捐献者家庭,帮助这些家庭进行心理抚慰、就业培训,或是联合当地政府进村为家属解释误会,消除舆论压力。每年清明节前夕,李勇还会和同事组织“捐献者追思活动”,邀请捐献者家属和部分受捐者一起来祭奠逝者。
这场“摆渡生命”的公益旅程,一直在继续。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