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致命的问题往往来自最普通的职业
食堂阿姨:您要饭吗?
快递小哥:您是什么东西?
配钥匙师傅:您配吗?
以及垃圾分拣阿姨:您是个什么垃圾?
从去年七月份开始,这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从上海,到西安、成都、广州、青岛、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相继“上演”,无数人感受到了这种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
在首个实行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上海,人们不谈股票,不谈放假,甚至不谈恋爱。开口闭口,只有垃圾分类。
而人们在自我调侃被垃圾分类“逼疯”的背后,则是一场全中国人都输不起的战争。
强制垃圾分类,因为我们等不了了
苹果核,降解时间2周
厚重的羊毛衣物,降解时间5年
易拉罐,降解时间200年
塑料制品,降解时间1000年
玻璃瓶,降解时间200万年
......
大自然的分解速度,远远跟不上人类生产垃圾的速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800万塑料被遗弃在海洋,每人每年平均进食约5万颗塑料颗粒,近700类海洋物种曾进食过塑料或被塑料垃圾缠绕……
充斥塑料垃圾的海洋© naturepl.com / Alex Mustard / WWF
一直以来,以填埋场和焚烧厂为代表的混合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发展迅速。
在西安,位于灞桥江村沟的垃圾填埋场是西安主城区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这个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国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就要被填满,将关闭封场。
在原本的计划中,江村沟每日垃圾填埋量在2500吨左右。原本能使用50年的填埋场,结果提前20年就迎来了饱和。
在杭州,一天的垃圾产生量是1.2万吨,三到四年就能把一个西湖完全给填满了。
如果一个星期垃圾没有被运到填埋场,那整个街上就会被围满。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下面将近有100米,也就是30多层楼厚的垃圾,2007年到现在已经填了1700多万吨垃圾。
而围绕填埋场、焚烧厂等垃圾处理设施产生的“邻避效应”事件,也牵动着居民和城市治理者的神经。
20年了,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
一方面,垃圾量在不断上升,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但是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却一直没有跟上。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明明有利于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何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呢?
2000年,原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正式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
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在这些城市并未得到有效推行。
万科公益基金会与零点有数发布的《2019年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与意识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关于日常生活中对受访居民个人进行废弃物减量、再利用、分类行为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个人相关意识提升、社区设施完善,监督管理到位,以及家人朋友的行为习惯。
与之相对应,受访居民评价目前做的最不到位的因素,同样依次是个人相关意识不足、社区设施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家人朋友的行为习惯影响。
可见,居民更关注自身及身边小环境因素,认为每一个个人与家庭这些最细枝末节的因素最终会共同影响这件大事。
“任何政策和法律如果没有一个监督机制、考核标准,那么这个政策就永远停留在纸面上。”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张雪华认为,垃圾分类之所以提了20年仍无明显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责任在哪儿,“没说具体要分成什么样子,没强制性,更像是一个建议。”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
这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座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热身20年的垃圾分类,终于进入快跑道。
而垃圾问题并不是一分了之,在强制垃圾分类后,会有大量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分出来,现有的分类处理设施配套是否能经受住考验,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探索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在垃圾分类从自愿自觉迈向法治规范的关键期,全国各地强制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有哪些痛点?如何才能找到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这场论坛,或许能够帮助你找到答案!
万科基金会
全国最懂垃圾分类的人聚在一起!邀你“云参会”内容:12月9日-10日每天13:30-17:30,万科基金会举办“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秘书长陈一梅邀你“云参会”深入了解社区废弃物管理,探索社区废弃物管理模式。
视频号
这就是万科公益基金会即将举办的“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
12月9日—10日每天13:30-17:30,全国最懂垃圾分类的人将聚在一起,共同探索社区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关注环境问题,尤其是垃圾问题,一直是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工作重点。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社区废弃物管理涉及的面很广,面临的困难也很多。我们希望通过论坛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观点、知识与技术,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各个层面的协作,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这场论坛上,来自社区废弃物管理、可持续社区发展等相关领域的众多嘉宾,将围绕政策剖析、实践痛点分析、公益力量参与、社区厨余垃圾在地资源化、从厨房到土地——绿色善食之旅5大议题,分享观点,展开讨论和对话。
众多参与垃圾分类的一线公益机构,也将分享他们在推动垃圾分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复制的经验。
为了更广泛地分享社区废弃物管理的经验,本届论坛将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的形式举行,并在12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云参会”的形式,深入了解社区废弃物管理。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会。
▼
没人喜欢垃圾,可没人不在制造垃圾。大自然给予人物质的精华,我们不该回赠物质的垃圾。
垃圾分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欢迎各界伙伴和朋友参与本次论坛,我们一起从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开始热爱绿色生活,从关心社区环境开始关心气候变化,一起努力,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