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气变项目研究系列6 | 社会力量参与气候变化下灾害风险治理——郑州“7▪20”暴雨灾害中社会力量应对

媒体:原创  作者:老牛基金会   专业号:老牛基金会 2023-05-31 12:17:40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力量凭借其灵活机动性、技能丰富性、动员社会性等优势,在专业技能、物资资源、组织机制等方面具有参与灾害风险治理的天然优势,逐渐成为我国预防灾害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基于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老牛基金会与壹基金共同发起“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北师大风创中心合作,开展河南受灾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本项目将着力探索气候变化下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突发气候灾害事件的行动策略。

本项目将陆续分享以下课题研究成果,包括:

● 回顾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中社会力量应对过程及其创新举措

● 国际社会组织适应气候变化参与灾害风险治理的有效经验

● 气候变化下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灾害响应与韧性建设路径

本篇主要回顾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事件过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中的典型举措,总结其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经验,以供参考。

01 灾害事件回顾

受极端天气影响,2021年7月,河南郑州、新乡等地持续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引发全域性洪涝灾害(图1),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至2021年8月9日7时,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620.3万亩,成灾面积1001万亩,绝收面积513.7万亩。因灾倒塌的房屋逾3.5万户近10万间,严重损坏房屋逾5.3万户超16万间;造成的接经济损失达1337.15亿元。共造成302人死亡,50人失踪。

本项目系列成果之《科普揭秘 |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存在怎样的关联?》已对此次暴雨灾害成因做出科学剖析。

图1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链示意(资料来源:课题组绘制)

02 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关键行动

1、成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促进有序高效救援

河南省汛情发生后,为引导、协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序、理性、高效地参与救援,2021年7月21日,在应急管理部的指导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郑州慈善总会、平顶山志愿者协会等成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7·20洪灾救援协调组”,建立社会救援力量协调机制,配合当地救灾指挥部开展现场救援。

发布《7·20河南洪灾社会力量应急响应报备登记表》,搭建民间组织救灾平台,对接紧急需求,引导款物捐赠;收集、核实、统计捐赠信息并向主管部门报告,统一归口、资源优化、协调指挥、共同救援。

2、灾情信息畅通共享服务精准救援

河南暴雨之中,求助信息遍布微信、微博等平台,海量信息喷涌而出。

既有在读大学生Manto在腾讯文档创建了在线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图2),以众包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多用途”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实时整合、筛选网络上碎片化的待救援信息,帮助受灾群众和专业救援力量高效对接。

也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与项目管理部,协调人道救援网络伙伴,开展灾情调研并反馈及时调整救援方向。

还有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发布《河南洪灾响应志愿者招募登记表》、《河南洪灾紧急求助信息登记》、《河南暴雨救援电话》、《暴雨自救手册》供志愿者有序参与和民间救援参考。

图2 《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资料来源: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723/c1004-32167725.html)

3、社会力量快速反应紧急提供救援支持

汛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慈善组织救援队、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爱心企业等纷纷快速响应,捐款捐物,驰援河南。截至2021年7月21日23时,已有103家民间救援队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7·20洪灾救援协调组”报备,将在当地政府集中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截至2021年7月24日24时,登记报备救援队、社会组织、基金会等349个,开展社会协同、物资搬运、帐篷搭建、安全排查、群众转移、搜寻搜救等应急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各救援队完成救援任务388次,转移群众44500余名。

图3 中国扶贫基金会抗洪救灾行动梳理(资料来源: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后需求评估报告)

图4 “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壹基金应急响应时间线(资料来源:根据壹基金2021年报告整理)

03 社会力量支持灾后重建的具体行动

1、需求评估探究社会力量参与方向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立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本理念,为实现“重建得更好”以有效降低灾害风险,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开展针对受灾地区居民、政府部门以及捐赠方等多元主体的评估,了解灾区群众的迫切需求。于2021年9月形成《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后需求评估报告》,为灾后重建中社会力量有效协同政府部门参与灾后重建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及路径,以从韧性建设等角度实现更高质量、更被受灾群众接受的灾后重建效果。

2、韧性建设提高乡村安全发展水平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过往参与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灾后恢复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于2021年9月29日发布了《重建更好未来-河南洪涝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河南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会同省市县乡村振兴和应急管理部门共同选定了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创新建设韧性家园试点,旨在立足于村落安全性建设,强调从村落风险识别、空间安全规划、安全及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产业发展支持五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村庄在面临灾害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3、社会联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灾后重建阶段,老牛慈善基金会联合壹基金等共同发起“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再与“红十字系统”建立合作,实施“安全家园·老牛生命学堂”项目,开展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与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从“防、抗、避、减、救”各个环节全方位梳理、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害应对方案,希望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及救灾工作提供指导。

具体实施中,壹基金与河南省相关政府单位联动了本地98家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进入318个社区,推动社区建立自己的有第一应急响应能力且持续发展的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为队伍“配物资”“办培训”,开展演练,引入考核机制;动员居民参与“家庭-隐患点-社区”应急预案制订,开展应急演练、宣传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社区灾害应对的第一响应能力。在项目结束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持续支持社区志愿者救援队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长期服务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图5-1社区志愿者救援队综合应急演练活动

图5-2 志愿者救援队绘制社区风险地图

图5-3 救援队参加老牛生命学堂培训

图5-4项目交流会

04 “7·20”暴雨灾害应对

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举措

1、救命文档:信息接力助力精准救灾

“救命文档”搭建了一个求助者和施救者的信息通道,基于极简操作、实时共享、开放协作等功能特性,打破信息壁垒,让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交流方式实现了积极的转变。

同时,这次救援互助也正是互联网产品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的技术赋能。作为一款可多人协作的效率工具,腾讯文档以文字凝结而成的信息之网,在紧急灾情中涌现出一种大规模协同互助的可能性,让网络互助成为应急救援的新模式。

2、协同网络:行动协同提升应急效能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关联性、耦合性等特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通过信息化工具将应急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最优化、最大程度的智能匹配,提高应急资源来源和使用的扩展性以及应急资源储备的动态管理。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7·20洪灾救援协调组”在应急救援中,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优化了救灾资源配置,高效协同了各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科学地参与防汛救灾工作。

3、能力建设:共同参与增强防灾能力

“安全家园”项目通过“建队伍、配物资、办培训、订预案、做演练”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韧性能力。同时,安全教育课程培训结合“老牛生命学堂”对学员进行考核认证,也有效赋能了社会组织管理者、救援队教官、学员,从而提升了社会组织防灾救灾减灾专业能力。

该项目采取划片管理,指定区域枢纽机构,鼓励社会组织间通过“结对子”推动项目发展,有效加强了社会组织在常态下与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的联系,推动了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风险治理共同体建立,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重大自然灾害“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全过程的应对能力与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篇以“7·20”暴雨灾害应对为例,

希望能够发掘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治理的创新举措,

推动全社会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阅读 46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