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槐(shān huái),豆科,合欢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通常高3-8米,树皮不规则纵裂;枝条暗褐色,有显著皮孔。山槐,二回羽状复叶;羽片2-4对;小叶5-14对,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圆钝而有细尖头,基部不等侧,中脉稍偏于上侧。
头状花序2-7枚生于叶腋,或于枝顶排成圆锥花序;花初白色,后变黄,具明显的小花梗;花萼管状,5齿裂。荚果带状,长7-17厘米,深棕色;种子4-12颗,倒卵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山槐,又名山合欢,因与合欢同科属又相似且生长在山野中,因此得名。产我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至西南部各省区。生于山坡灌丛、疏林中。本种生长快,能耐干旱及瘠薄的土壤。木材耐水湿;花美丽,亦可植为风景树。
山槐,亦是古代植物,但查了很多古代本草书籍都没有相应记载,但倒是在《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古书籍有苦参条目记载: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芩茎。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豆科,苦参属
山槐(shān huái),豆科,合欢属
李时珍曰:苦参生于汝南山谷及田野,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苗高三、四尺,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春生冬凋,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此描述与山槐相似,但总感觉不是同一种植物,因现代的苦参是豆科槐属多年生亚灌木,与高大的山槐相差很远。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豆科,苦参属
山槐(shān huái),豆科,合欢属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对苦参的药用记载如下:苦,寒,无毒。主治:心腹结气、黄疸、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等。因有苦燥湿、寒除热的特性,以及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等方面的显著效果,它似乎又与山槐的药用有相似之处。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