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综合动态

66岁的他,每天背孙女走28公里去上学

媒体:原创  作者:腾讯基金会   专业号:腾讯基金会 2020-12-18 13:55:02

图片

△ 66岁的李昌德背着孙女,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每天被爷爷背着走28公里,5个多小时,从冬天走到夏天,这曾是李昌德孙女的上学路。

他们所在的贵州省毕节市,一度是全国“穷人最多”的地方。得益于精准扶贫,到2019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万,预计2020年将全面实现脱贫。

4年来,毕节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都搬进了城里。李昌德也不例外,进城后,一家人在社区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50岁,出门去打工

2003年,50岁的李昌德决定出门去打工。

李昌德也很明白,这趟门出得太晚了。和村里的年轻人比,年龄、体力和技能,他都没有优势,挣钱能力自然也差一个档次,但不出门不行。

家里不到两亩地,加上养猪养牛,只够一家人糊口,要供子女读书,钱从哪来?

李昌德子女多,3个儿子,2个女儿,他都想送去学校,他不想他们跟自己一样,当一辈子农民,在穷山僻壤之间,度过辛苦且拮据的一生。

图片

2018年冬季,李昌德位于山上的老屋,门口道路泥泞。

之后10年,李昌德辗转北京、广州、福建、银川、西安……在工地做苦力,他憋了一股狠劲,省吃俭用,挣的钱都寄回家里,供子女们上学。

2013年,李昌德60岁,干不动了。他回到了家乡,毕节市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他的三个儿子已高中毕业,外出打工。李昌德依旧种地、养猪放牛,供两小女儿继续念书。

虽然儿子们过得也辛苦,但总算是走出了大山,这点让李昌德觉得欣慰、值得。

李昌德承认,他老了,像他住了几十年的这几间老木房一样,陈旧破败,时常漏雨。他想安顿下来,就此歇下,但他的辛劳,并没有结束。

图片

李昌德夫妻的木屋建了30多年了,屋顶铺着塑料布,用来阻挡雨水。

背着孙女去上学

只在家里待了一年,李昌德又出门了,去了浙江。在那里打工的三儿子病倒了,他去帮忙照顾孙子和孙女。

2018年,孙子到了读书年龄,考虑浙江生活成本高,上学不易,李昌德把俩兄妹带回老家,孙子李思宇在三元乡小学念一年级,孙女李青怡进了三元乡幼儿园。

三元乡海拔1600多米,冬季天寒地冻。早上,雾气在房子周围的树林、灌木、草丛上漫过,凝成冰挂,路面也盖上了一层冰壳。

图片

早上起床,家门口的簸箕都结上了冰。

图片

奶奶殷明秀给李青怡洗脸、梳头。

从家里到三元乡约7公里路,上学下坡,放学上坡,这段路对4岁的孙女李青怡来说,实在是太难走了。李昌德把孙女放背篓里,背在身上。冷的时候,他就用围兜把背篓盖住,以免孙女冻着。

上下学时间,他就这样背着孙女,牵着孙子,来回于家里和乡上。

图片

2018年,李昌德老人背着孙女李青怡,牵着孙子李思宇,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上学难,不只有李昌德一家。毕节常年在外打工人口约188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像李思宇、李青怡一样留守大山的孩子。

“孩子们为了上学,走一两个小时、三四个小时都很正常,很多凌晨就要起床,爬山去读书”,李昌德说,山里的童年,比外面想象得更艰难。

图片

4岁的李青怡在爷爷背篓里。她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很难见上一面。

李昌德年纪大了,背着孙女,蹲下了,就没劲再起身。

路上走累了,他就找一块高一点的台面,把背篓靠上面,歇口气,再接着赶路。

把两个孩子送到乡上后,李昌德快步往回赶,回到家,把牛放到山上、砍柴火、剁猪草,一刻也闲不下来。

图片

回家后,李昌德立即开始干活。

下午两点半,李昌德背起空背篓,赶在四点前到学校,接孙子和孙女。到家差不多下午五点半。

每天往返两次,28公里,5个多小时,从冬天到夏天,风雨无阻。这是李昌德一个人的马拉松。

图片

把孩子接回家,李昌德围着火炉烤一阵子,冻僵的手脚才缓过来。

马拉松的终点

李昌德的这场马拉松,结束于2019年初,终点是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在这里,他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新房。

刚分到房,李昌德犯愁,怎么把老屋的生活用品搬进城?但工作人员告诉他,新房配备了基本生活设施和用具,可以“拎包入住”。

李昌德去新房看了一下,所谓“基础设施”,已远远超出他的预期。

图片

2020年6月,大方县奢香古镇局部,李昌德的新家就在其中。

搬进城后,他和妻子被纳入城市低保,有了稳定收入。

但最让李昌德高兴的,是孙子和孙女不再为上学远犯愁,社区内三所小学,孙子就读的是最近的一所,离家仅600米,孙女入学的幼儿园,离家也不到300米。

图片

2020年6月,李昌德送李青怡去上学,她今年已经6岁了。

奢香古镇搬迁了2880户,12501人,贫困户占绝大多数。社区建了四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民族中学,一所职业学校,解决了3300多名孩子的入学问题。

图片

李青怡在幼儿园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

下午3点20分,李昌德从家里出发,不到10分钟,走到李思宇就读的小学。把孙子接回家后,督促他做作业。

下午4点50分,李昌德带着孙子再次出门,去幼儿园接孙女。

图片

李昌德在幼儿园门口排队等接孩子。

李思宇领着妹妹,向着家的方向一路小跑,李昌德远远的在后面跟着,社区道路平整宽敞,有路灯,有监控,让李昌德很放心孩子们的安全。

图片

李思宇兄妹穿过社区道路。

和爷爷打过招呼,李思宇兄妹到社区图书室儿童阅览室看书。图书室有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希望小课堂,周末或其他节假日,有志愿者给孩子们上手工课。

图片

李思宇和妹妹在图书室看书。

李昌德说,进城之后,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性格变得开朗了。

图片

李昌德爷孙三人在一起。

不用走远路送孙子孙女上学了,也不用养猪放牛、种地砍柴,劳碌了快一辈子的李昌德忽然觉得,时间多得像要漫出来,这让他有些不习惯。

为了打发时间,除了看看电视,他也常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其他老人聚集的地方,看别人打扑克,聊天,这让他心里觉得踏实。

图片

李昌德到老人聚集的地方看人打牌、聊天。

李昌德总在嘀咕,要是有块菜地就好了。

不过进城之后,连土都很难看到,更不用说种菜了。他学着社区里很多老人一样,在阳台上用各种器皿装上土,种点绿植和爬藤类蔬菜,感受土壤的气息。

图片

搬进社区后,很多人依然保留了种菜的习惯,阳台成了“自留地”。

“进城后的留守儿童”

尽管数量较之前有大幅降低,但毕节至今仍有约14万留守儿童。即使在搬进城后,他们这一身份依然没有改变。

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了留守儿童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后,但如何让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议题。

“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还是如何帮他们的父母,在本地找到工作”。

在毕节,还有很多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起参与“助力毕节贫困学子”公益项目,可为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他们,送上一份爱心。

图片

http://pic1.arkoo.com/99DD8469F4AB4F17BE8B53E6D78D7567/picture/o_1ec9ab45k7l111m415bp14fdfst5tt.jpg

阅读 1106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