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亚洲象四千年——我们也曾生活在中原

媒体:原创  作者: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专业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2021-06-02 12:50:41

假如早生4000年,身在中原地区的我们是很有可能和大象做邻居的;

长三角包邮区的小伙伴不用跑那么远,倒退2000年就够了;

广东福建的同学们更近,1000多年前保证你不出远门就能看到野生大象。

大象经历了什么?

象之大者

记忆中的大象

东汉的《说文解字》给象的定义是:

象,

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

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为什么我们写“想象”?有学者认为,我们的祖先因为象群远去很是想念,才造出了“想象”这个词。

虽然听上去很浪漫,不过这个观点有很多争议,比如《道德经》里说“大象无形”就不能理解成大象会隐身术,而是说宏大的形象,就像韩非子说的:

《韩非子·解老》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人们很少能见到活象,却能得到死象的骨路。依据死象骨路的模样来想象活象的样子,所以人们据以想象的东西都叫做“象”。

也许“想象”这个词和大象关系不大,但韩非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公元前200多年)中原地区有大象出没已被证实。

韩非子出生今天的河南新郑,河南省的简称是:

图片

《说文》

“豫,象之大者”

竺可桢先生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意义的。

虽然这一说法尚存争议,不过一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大象确实在中原生活过:

商周遗迹

温暖的中原

根据殷墟考古发现和甲骨文记载证实,远在4000多年前,中原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当时河南省广大地区,都曾有野象活动。

《吕氏春秋・古乐》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就是说,商代的人驯服了大象,用来征服东夷。周公带领大部队把敌人连人带象一起轰到了江南。

此外,

《左传·定公四年》

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大概是说:鍼尹固和楚王同船,楚王让鍼尹固迫给大象尾巴绑上火炬冲向吴军。

这些记录也都说中原地区是曾经有大象的,

图片

殷墟王陵区(今河南安阳)东南M35祭祀坑中戴铜铃的幼象。

这个小家伙身高1.6米,身长2米,门齿尚未长出来,是一头亚洲象。脖子上的铜铃显示牠不是一头野象。

图片

青铜器铭文中的大象符号,和祖先的名字放在一起。

图片

青铜像尊,商周时期,《吕氏春秋》有“周鼎著象”的记载。湖南醴陵市仙霞公社狮形山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曹冲称象

南迁的大象

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50年这一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位于秦岭与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虽然当时大象偶尔也移动到淮河以北,但已无法越冬,同时一到淮北,就为当地人所捕杀。

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野象在晋以前仍在长江以北生活,但唐代以后则主要限于川东重庆到綦江一带的江南地区。在长江中游的鄂、湘和赣等地的大象,南北朝以前在长江以北,以后退居江南。在长江下游地区,从江淮到杭州湾一带都十分适合大象生活。

图片

《三国演义》中说孟获拥有象兵。

图片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来自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说发生在公元202年前后,发生地毛象坡经专家考证就在河北省临漳县岗村一带。

《三国志》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故事大家挺熟的,被“全文背诵”支配的恐惧……重点是,大象是孙权送来的。

曾有学者质疑这个故事的真伪,因为曹植在世时孙权地地盘还不大,只有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这些地方,即使献大象也只可能来自交州,也就是今天越南,而孙权派人去交州时曹植已经死去多年了,纯属关公战秦琼。

不过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当时东吴虽然地盘不大,但还是有大象分布的,这头象很有可能就是东吴本地特产,所以用这个理由否定真实性是不成立的。

图片

曹冲:相信我,我行的!

长江下游在长江流域中属开发较早的地区,皖南地区的野象从公元550年后就不见于文献记载了。在钱塘江以南,象的消失较迟一些,931年秋,浙江衢州还有捕象的记载。此时野象分布北界的东端,已南移至温州一带。公元920~940年(后晋、五代十国),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贡品之一。

撤退的开始

你的?还是我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农耕为生,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期我国土地开发率就不低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可大象们也要吃要喝啊,人和象的冲突在所难免。

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大象扰民的记载——

《宋书·五行志》

宋顺帝升明元年,象三头度蔡洲,暴稻谷及园野。

南朝宋顺帝时(477年)已发生了农业生产和大象生存之间的矛盾,大象祸害了庄稼,南北朝时期的蔡州在今天湖北枣阳附近。

宋元之际

大象在福建消失

历史上人象冲突最北端的记录发生在北宋初年,直接威胁到了首都开封:

《宋史·五行志》

……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復、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南阳县获之……

是说962年大象在长江中游北岸的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境内,一直向西北方向前进,一路对庄稼连吃带踩;第二年年末才在河南南阳被跨省抓捕。(查了下地图大概300多公里吧,对大象来说小意思)。

南宋时期朱熹在《劝农文》中曾对践踏粮食的象兽给出了处置建议: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捕杀,但严禁滥捕滥杀。

《劝农文》

本州管内荒田颇多,盖缘官司有傣寄之扰,象兽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户不敢开垦。今来朝廷推行经界,向去产钱官米各有归著,自无依寄之扰。本州又已出榜劝谕人户陷杀象兽,约束官司,不得追取牙齿蹄角。今更别立赏钱三十贯,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庶几去除灾害,民乐耕耘。

朱夫子的劝解人们是否听进去了我们不太清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象患”记录越来越少,却不是因为人和大象和睦相处了,而是……

清道光年间

云南,最后的乐土

清代广东东莞一带“每秋有群象食田禾”,当地农民不得不组织起来捕杀野象。“又恐象魂作怪”,众人将捕杀后的野象尸骨加以搜集,五代南汉五年(962年)建起了镇象塔,这塔一镇就是1000多年。

图片

塔高不到4米,因为城市建设需要,现在已经搬到东莞市博物馆保存了,但象塔街的地名还保留着。还一个怪事:传说塔底聚埋了象骨,然而,目前只发现了猪、箭猪、鹿等动物牙齿和骨骼,并没有一根象骨。

今天,塔和象都已不在,岭南地区东部的野象在12世纪后便逐步消失,19世纪30年代,广西的野象最后灭绝。

从此野象退缩于云南一隅。

今天,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亚洲象在云南约有300头。

图片

阅读 230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