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鲈形目 Perciformes
科:尖吻鲈科 Latidae
属:尖吻鲈属 Lates
种:尖吻鲈 L. calcarifer
▲尖吻鲈面部特写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尖吻鲈(拼音:jiān wěn lú)
英文名:Barramundi
学名: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尖吻鲈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尖嘴鲈科尖吻鲈属的鱼类。栖息于与海洋相通的河流、湖泊、河口和近海等水域,尤喜栖息于流速缓慢多淤泥、混浊度大的河流中。尖吻鲈是一种肉食性的凶猛鱼类,以其他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蠕虫等为食。分布于东经50°至西经60°、北纬24°至南纬25°的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9)列为:无危(LC)
命名者:Bloch, 1790
栖息深度:0 - 40公尺
有毒鱼类:否
科中文名:尖吻鲈科
▲面部
经济性:是
科号科名:F331 Latidae
食用鱼类:是
最大体长:200 cm
观赏鱼类:是
其他中文名:西鰽[qiú]、金目鲈、盲槽、扁红目鲈、尼罗河鲈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我国台湾分布:西部、南部
▲蔡正一2010-05-01拍摄的尖吻鲈耳石照片,鱼体长 173 mm; 耳石长度 7 mm
栖息环境:礁区、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模式种产地:日本
同种异名:Coius vacti, Holocentrus calcarifer, Lateolabrax japonicus, Lates darwiniensis, Pseudolates cavifrons。
▲尖吻鲈X光片,蔡正一2007-10-01拍摄,屏东,大鹏湾,陈静怡鉴定,标本号:ASIZP0061739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尖吻鲈体长而侧扁,腹缘平直。头尖,头背侧、眼睛上方有一明显凹槽。眼略小。前后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口大,下颌略突出;上颌后端达眼后下方。眶前骨与前鳃盖骨均无锯齿之双重边缘,前鳃盖骨下缘3-4硬棘。上、下颌、锄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绒毛状齿带,舌上无齿。被细小栉鳞;侧线鳞数60-63。背鳍单一,具深缺刻,鳍条数为VII-VIII+I, 11;臀鳍鳍条数为III+8;胸鳍短;尾鳍圆形。成鱼体呈银白色,体背侧灰褐至蓝灰色,各鳍灰黑或淡色;幼鱼褐色至灰褐色,头部具3条白纹,体侧散布白色斑纹,眼褐色至金黄色,随成长而略具淡红色虹彩。
它们的身体可以达到1.8-2米长,尽管很少有证据表明它们在这个尺寸被捕获。最大重量约为60公斤。平均长度约为0.6-1.2米。
▲尖吻鲈的花色表现
栖所生态 Ecology
尖吻鲈为热带及亚热带沿岸海域鱼类,属底栖动物,栖息于岩岸礁石与泥沙交汇处,而常活动于半淡咸水水域,亦会溯入淡水河川。属广盐性鱼类且不耐低温。它们在清澈至浑浊的水中,通常在26-30℃的温度范围内。尖吻鲈不会在河系内或河系之间进行广泛的洄游,这大概影响了澳大利亚北部遗传上不同种群的建立。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尖吻鲈栖息在淡水、咸水和海水中,包括溪流、湖泊、死河道、河口和沿海水域。尖吻鲈为随机掠食者;成鱼主要以甲壳类和鱼为食。尽管记录了一些尖吻鲈在河流之间做大范围移动,但大多数停留在其原初的河系,仅做短距离移动。河系之间个体有限的交换是开发遗传区分澳大利亚北部尖吻鲈组别的重要因素,在昆士兰有6个遗传区系,在澳大利亚北方地区和西澳大利亚有10个。
在季风开始时,雄性迁徙到下游与雌性相遇,雌性产下大量的卵。成鱼不守护卵或鱼苗,它们需要咸水来发育。该鱼种为性转换雌雄同体,大多数个体成熟为雄鱼,在至少一个产卵季节后转换为雌鱼;因此,大多数较大的个体通常都是雌性。人工饲养的鱼有时会表现出与野生鱼不一样的特征:它们在较小的体型时就发生了变性,表现出较高比例的原生性,还有一些雄性鱼不会发生性反转。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该种类的产卵季节不同。澳大利亚北部尖吻鲈在9月-3月产卵,季节因纬度而有变化,可能是不同温度造成。在菲律宾,尖吻鲈从6月后期-10月后期产卵,在泰国于季风(8–10月)和西南季风(2–6月)季节产卵。产卵区域为临近河口、江河下游或半岛沿海周边水域。在产卵季节,尖吻鲈产卵发生在满月和新月出现后,产卵通常与涨潮有关,可明显帮助将卵和幼鱼运进河口。
尖吻鲈生殖力高;一尾雌鱼(120厘米TL)可产3000–4000万粒卵。因此,只需要少量亲鱼就可为大型孵化场生产提供充足的幼鱼。
幼鱼进入河口沼泽培育场停留几个月,随后进入沿海的淡水河流和小溪。尖吻鲈幼鱼在淡水中生活到3-4年龄(60–70厘米TL),作为雄鱼达到性成熟。然后在索饵期间向下游转移,参与产卵。由于尖吻鲈的广盐性,可在广泛的盐度环境中养殖,从淡水到海水。澳大利亚尖吻鲈在6-8年龄(85–100厘米TL)变性为雌鱼,并一直到死亡。亚洲种群的变性没有做很好的说明,普遍是雌鱼多。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沿岸之半淡咸水域,西起阿拉伯湾,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台湾西部及南部有分布。
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尖吻鲈水产养殖方面做了相当的研究,对于该种类的全球养殖生产的稳定和成本有效做出了贡献。由于尖吻鲈养殖业已经成熟,正在进行的研究相对不多。曾经介入开发尖吻鲈养殖技术的大多数研究所已转为研究其他种类,例如石斑鱼。目前,投入努力不够但需要进行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快速增长和抗病的遗传选择计划。
另一个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亚洲整个海水鱼养殖业中网箱养殖的环境影响评估。亚洲海水鱼养殖业的快速扩大正在带来一系列问题。
渔业利用 Fishing
可以流刺网、一支钓与延绳钓等渔法捕获。为东南亚地区之重要养殖鱼种,台湾沿海也有产,但以南部养殖较多。可清蒸、红烧或煮汤食用。
在亚洲被称为“seabass”、在澳大利亚称为“barramundi”的尖吻鲈广泛分布在从阿拉伯湾到中国,中国台湾省、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属锯盖鱼科的广盐性种类。上世纪70年代在泰国开始了该物种的水产养殖,并很快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区域。
尖吻鲈作为理想的水产养殖种类的特点是:能忍受密集状态和广泛的生理耐受力,是相对有耐受力的种类;雌鱼高产,为苗种孵化生产提供了大量材料;鱼苗的孵化生产相对简单;尖吻鲈适于用颗粒饲料饲养,幼鱼易于接受颗粒料。尖吻鲈生长快,在6个月到2年期间可达到捕捞规格(350g–3kg)。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目前,在尖吻鲈分布的大多区域进行了养殖,产量最多的是东南亚,一般来自沿海小型网箱养殖场。通常,这些场进行混养,包括尖吻鲈、石斑鱼和笛鲷。尽管亚洲一些区域依然从野外收集尖吻鲈鱼种,但多数苗来自孵化生产。目前,在整个养殖区域已经确立了良好的孵化生产技术。
▲尖吻鲈的生产周期
澳大利亚正在发展尖吻鲈大型养殖场,反映了欧洲式工厂化水产养殖类型。在热带区域外的尖吻鲈养殖,经常采用再循环生产系统(例如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东北)。为进行养殖,尖吻鲈已被引进到伊朗、关岛、法属波罗尼西亚、美国(夏威夷、马萨诸塞)和以色列。
尽管在改进影响、改进沿海水产养殖开发规划以及建立规划和实施框架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保证沿海网箱养殖的可持续性依然对许多国家是一个挑战。
在多数生产国,尖吻鲈的市场开发工作做的相对不多。在亚洲,尖吻鲈是相对便宜的产品,多数养殖者的兴趣正在转到更高价值的物种,例如石斑鱼。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建立快速增长和改进抗病的选择繁育计划;改进在生产国和国际市场销售尖吻鲈是扩大市场需求的关键;有必要开发附加值产品,以便在工业化国家扩大市场需求。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未吃掉的鱼饲料以及鱼的排泄物带来的营养投入。例如,在香港进行的研究显示,海洋网箱养鱼85%的磷、80–88%的碳以及52–95%的氮的投入(来自杂鱼)可能由于未被吃掉、粪便以及排泄而损失。这些营养投入,尽管与沿海其他排放相比要小,但可导致局部水质退化和沉积积聚。在几种情况下,这类“自身污染”可导致网箱养殖场超过环境能够投入(例如溶氧)和吸收废物的能力,导致鱼病爆发,并破坏可持续性。
尖吻鲈幼鱼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水族箱鱼,并且可以非常有趣,特别是在喂食的时候。然而,它们长得很快,所以建议饲养在500升或更大的环境中。在水族箱中,它们会变得相当温顺,可以用手喂养;它们没有攻击性,但它们会突然的一下进行攻击进食,所以不能和任何小到足以被其嘴吞下的鱼缸伙伴一起饲养。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